为什么40岁以上的武汉人习惯把前川称为“黄陂”呢

为什么40岁以上的武汉人习惯把前川称为“黄陂”呢

为什么40岁以上的武汉人习惯把前川称为“黄陂”呢

前言

为什么40岁以上的武汉人习惯把前川称为“黄陂”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汉口,小编曾在某公司遇见过这么一个对话:

外地人:你准备去哪里

黄陂土著:我下午去黄陂

为什么40岁以上的武汉人习惯把前川称为“黄陂”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地人:去黄陂哪里?

黄陂土著:我去黄陂

外地人:黄陂那么大,我知道你去盘龙城还是武湖呢?

黄陂土著:我们说的黄陂,特指前川

为什么40岁以上的武汉人习惯把前川称为“黄陂”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地人:那盘龙城不是黄陂的吗?

黄陂土著:……

如何介绍前川

如何用最简单和直观的方法给外地人介绍黄陂区政府所在地前川街道呢?

叫县城吧,县都没有了,哪里有县城。区政府所在地吧,累赘不说,别人还有可能认为你故意在炫耀(否则,你何必特意强调身份,比如北京就北京,有多少人会在前面加上中国首都呢,除非正式书面介绍文字),但直接用前川,外地人会疑问,这个地方和长岭姚集有何区别呢?

广东的部分城市,对区政府所在地有个很好的称呼,叫中心街道,武汉市的郊区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武汉市,可以分为主城区和新城区,咱们黄陂当然也可以设置一个中心街道)

黄陂,很多40岁以上的人,习惯把前川称之为“黄陂”,为什么这样呢,让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下吧

封建时代,县以下是没有乡镇这个行政单位的

封建帝王时代,皇权不下县(即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为县一级),那时候的中国不存在乡镇政府(皇朝时期官职里虽然有镇总兵这种职位,但这个镇和如今的乡镇的概念完全不同,古代的镇,指的是军镇,驻军的城市),知县办公的地方,大多用“县治”称呼(部分县城,会以村庄或古代地名代指)。古时候,即使部分县城有个通俗的名字,也只是个地名而已,并没有行政上的意义(比如新洲的县城,古时候叫邾城,具备历史意义,没有行政含义)

简单说,就是黄陂县,在解放以前是没有乡镇这个组织的,自然也不会有专门的乡镇名字(那时候,没有乡镇政府,没有居委会,没有村委会,一切都靠乡绅管理),所以县城所在的地方没有一个正式的地名。

民国时期,黄陂县城有没有正式名称呢,小编没有查到相关资料(大概率是没有的,否则黄陂县城后来不会叫城关)。

1949年之前,去黄陂县城,老百姓最通俗的称呼是去“县里”,或者是去黄陂(古代,县令有时候直接用县名代指,比如姓王的黄陂知县,私下有时称之为王黄陂,去黄陂县令所在的地方,自然演化成了去黄陂)

黄陂县城曾经叫城关的历史

1949年以后,因为成立了乡镇政府,故县城必须有一个正式的名称,那时候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无数“城关公社、城关大队、城关镇”,黄陂也不例外,如今的前川街道,20多年前还是3个镇,城关镇、环城镇和鲁台镇

城关的意思,狭义上指城门外的一块地,后来的定义是每个城市都有关卡,城市的关卡名为城关,民国开始将县城设为镇,但因为没有具体的名字,所以老百姓就习惯称之为“城关”,解放后约定俗成,正式命名为城关镇。

1980年代,很多城关镇开始改名,毕竟千篇一律无法突出地方特色。

黄陂城关镇,名字很新,历史很短,黄陂人还没习惯用城关称呼县城的时候,城关就不见了。

黄陂县城,如今叫前川街道

2000年左右,黄陂撤镇设立街道,县城正式更名为“前川街道”,名字取自宋朝理学大学长程颐诗作“傍花随柳过前川”中的前川二字(明朝开始,黄陂就将县城城南,县河南侧的一块地称之为前川,县河就是今天的滠水河),小编个人觉得吧,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人文历史,前川二字都含义深刻,是黄陂地名中相当有文化的一个。

但因为前川这个名字不过才23年,很多40岁以上的黄陂人,青少年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还是习惯用黄陂来称呼黄陂县城(人,青少年时代形成的记忆最为深刻,也最难改变,人的后半生,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童年时没有得到的,比如童年时父母如果经常吵架,中年以后就特别追求家庭的幸福,童年时生理知识不足,中年以后就很容易发生变态行为,少年时候如果不读书,中年以后电视说什么都会信)

与时俱进

有的网友肯定觉得小编无聊,管别人怎么称呼县城呢,只要大家听得懂就行了,难道叫前川就档次高一级?

怎么说呢?过去将黄陂县城称之为“黄陂“”问题不大,因为农业县里,只有县城一个城市化地区(比如红安大悟这些地方),如今黄陂都改县为区了,在到处是城市的情况下,再用黄陂区名称呼一个街道就有点不合时宜了(相当于用湖北指称武汉,去武汉说去湖北,去北京说去中国)

各位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作为县城的历史越久,名字越模糊,黄陂县城历史近千年,而新城的县城,江夏和蔡甸的县城,历史都只有几十年,自然不会存在把纸坊叫江夏,把吴家山叫东西湖的称呼

曾经,上海郊县人,也把去上海市区叫去上海,但如今已经不这么称呼了,去浦东就是去浦东,去长宁就是去长宁。

总结一下小编的观点,过去,黄陂县城市化的地区只有现场,用黄陂代指县城没问题,但如今黄陂已经是城区,不再是农业县,遍地是城市,到处是工厂的情况下,用区名指代一个街道属于农民思维。

当然,你习惯这么叫也没办法,大家开心就好,小编只是建议而已,呵呵。

前川的历史

前川街道: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文教坊的是二程的诞生地,1998年城关镇更名前川街道,取程颢的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以纪念二程在黄陂的影响和贡献。
蔡店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北,根据民间传说,明代有蔡氏兄弟二人在此开设小店,接待过往的客人。后来此地成为一个交通便道,店铺日益增多,于是发展成为集镇。因为是蔡氏兄弟首居,所以叫蔡店。
横店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南,清末有几家饭馆和小杂货铺,居民不足百人。传说以前这里是南来北往的一个大驿道,老横店即为驿站(又名烟灯),面积约三、四百平方米,因店房多为坐北朝南方向,横排于驿道的两旁,故名横店。
滠口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南,原为较大的驿铺,清代曾在此设置巡检司。历史上这里是鄂豫交通要津。附近有3500年前的盘龙城外,相传滠口东面早年有一“营盘城”,为一小土城,可能有过驻军;还有东岳庙、马王庙、禅定寺、文昌宫等名胜古迹,可见当时滠口的规模。根据《中国地名大辞典》注:滠口一带晋代曾置滠阳县,北周废。
祁家湾街道:位于前川西,清末为一小集镇,街道驻地人多姓祁。
三里桥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南,相传此地原有一条天然形成的排水大沟,给过往的行人带来很大的不便。清代末年,由附近的乡绅集资,于沟上建了一石桥,当时称为三眼桥,后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名字。1954年桥被毁没。
长轩岭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北,以建在一条长3华里的山冈上而形似车轼,“轼”即“轩”,《说文》:“轼”为古代舆车前横木。)而得名。根据泊漠港出土的晚商或西周铜器断定,早在3 000多年前,此地就有类似盘龙城的先进文化。根据《湖北通志》记载,这里曾设置过木兰县,后废。此后这里一直是鄂豫的交通要道。相传明代中叶,有一余姓人家在岭南开设小店,人称余家店。明代为一驿铺,自木兰山宗教闻名后,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商业活动日渐繁荣,可以说长轩岭与木兰山关系密切。
姚家集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北,明代即已经形成集镇,相传旧时有兄弟二人在此开设了两个小店,一名仁和店,一名太和店。清代,因当地有一个姚姓人名声显赫,官至巡抚,太和店被改称为姚家集。当时姚家集因位于彭城河(也叫姚蔡河,为滠水河上游的支流)北岸的小山坡,因而房屋和街道都依山而建,河边有百级台阶与街道相连。
罗汉寺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北,旧称青龙岗。明末清初,因附近修建了供奉罗汉的寺庙,所以改名罗汉寺。
六指街道:位于前川东,原为湖埠,明代中期已经发展为小集镇。传说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位手生六指的老人名张税胡,由江西上饶县迁移到这里定居,以开茶馆和饭店维持生活,后来逐渐发展为小集镇,人们根据首居老人的生理特点,定名为六指店。

前川的文化

前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邑重镇,我们的先祖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构塑了丰富的人文景观。昔日“黄陂十景”即有五景在前川(“甘露呈祥”、“鲁台望道”、“夜台钓月”、“铁锁龙潭”、“西寺晚钟”),尤以“二程”文化卓然独秀。这是前川诞生的胎记、精神的宝库、独特的地标。它使前川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予精心保护,已经损毁的重要文物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修复,还应新建一些新的人文景观,以彰显前川丰富的文化底蕴。 鲁台望道黄陂大桥东端,岿然一山,此即鲁台山。北宋中叶,程颢、程颐兄年曾在此筑一高台,名“望鲁台”,宋称“鲁台望道”,以遥望尼山,寄托仰止之情。北宋期山上始建“清远亭”,南宋时为纪念二程改称“双凤亭”。亭侧有一聪明池,相传为二程研墨洗笔之处,池中有涵虚亭一座,系二程常来攻书之所。亭东里许,有一摇碧荡翠的“流矢湖”,因二程兄弟常在此习射而得名。明景泰年间(1450—1457)在鲁台山南麓建有“二程祠”,后相继改为“二程书院”、“望鲁书院”,与濂溪、南岳、岳麓、石鼓书院齐名。清代增建讲堂学舍,后改名为师范学堂和县模范高等小学堂。抗日战争时期被毁于日寇铁蹄之下。1962年政府拨专款维修,当代著名文豪郭沫若亲笔题写“双凤亭”金字匾额,斯亭即灿然生辉。本世纪初,政府拨款重建,古亭焕发青春光彩。登临峦巅,仰观亭翼若飞,古木参天;俯视,岸映西州城半出,虹栏吸波润青云;极目远眺,十里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历代文人骚客登揽胜抒情,吟古咏物,留下了大量锦诗妙文。惜之文迹寥寥,书香气微微。
鲁台因“二程”兄弟崇尚孔子儒学,“筑台望鲁”而得名。还有与二程兄弟相关的涵虚亭、二程祠等建筑,鲁台山下的一洼水面也因二程习箭练武典故得名流矢湖,古称鲁台为黄陂文峰。又据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掘东周古墓葬群的考古成果,鲁台还可能是商周方国的古都或“荆”的政治中心。鲁台是黄陂集中展现文化底蕴的最佳处,更是擦亮“双凤亭”、“二程”理学文化品牌的最佳载体。
活化利用鲁台文化资源,可就地包装“鲁台古镇”项目,打造文化旅游景点。该景点拟由己建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复建二程书院)即将开建的双凤亭公园和设想中的文化老街组成。设想中的老街,实为以区博物馆为龙头,以民间各类非遗博物馆为主体的博物馆群。 还原古城墙记忆。前川为古黄陂县治之所在,明初始建的县治火砖城墙,曾在清末湖北城池评比中名列前茅,但解放后因城市建设却已几乎毁尽。为重现前川城垣古韵,可利用光荣里南端、滠水西堤旁残留的城墙建城根小广场,并在北侧复建小东门(文昌门),或在双凤大桥头小游园复建大东门(昭明门)。形成城垣古韵景观与滠水河畔风景交相辉映。
还原老街坊记忆。老城区的前川大道、文教巷、人民道、民安街四条街道合围区,很多历史文化元素与这里相关,如文教巷古称草庙巷,是二程夫子诞生处;人民道上古有黄婆桥,有“宋太祖微服过此,求水於黄婆的故事。有“带河蜿蜒余三里,发源于东坂,西抵黄婆桥”的记载。以这些历史元素为背景,启动木螺钉厂周边的旧城改造,在合理布局建筑物后,将高楼大厦的间隔空间适当集中,以明清街肆的形式,在这里复建程乡坊、“二程”故居、带河、黄婆桥等,并将县城的城隍庙及戏台等也移建于此。高楼下低矮的明清街肆,既是这片住宅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园林绿化空间,仿古店铺也可用来经营黄陂特产、黄陂名吃等等,这里是展示古县城历史文化、延续古城商脉的“活化石”。 黎黄陂广场在黄陂二桥西、黄陂大道南、人民银行旁的一块低洼地,昔日是一片洪波涌翠的芦苇荡。这里是黄陂前川的东大门, 318国道从它身边穿过。广场北数行霜树,几簇烟树,碧野阡陌连畴,莱青花香,寒潭澄碧,水草丰茂。去年区里在这里建起一座面积宽敞,景色宜人的“黎黄陂广场”。广场内林隐涌道,花缀绿茵,湿圃生烟,紫藤满架,燕语莺歌蝶舞,音乐喷泉溢彩流光,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黎元洪一身戎装,仗剑肃立在广场中,深情地注视着他的故乡。铜像底座上国家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和国民党元老题词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龙潭清波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他在其早期散文《俄乡纪程》中就写道,“母亲去世,一家星散,我只身由吴而鄂,由鄂而燕。黄陂铁锁龙潭的清波皓月,也曾使我低徊留恋;以至于北京南湾子头的新柳,丝丝的纤影,几番几次拂拭我的悲怀诗思。”
铁锁龙潭不仅承载了“锁镇泥龙”等传说,还与祭祀文昌神有关。明县令胡仲澜在其《建文昌祠碑记》中云,“嘉靖闯郑中宪公佶举进士,邑父老共见文昌元衣白骑陟降於鲁台之巅,今城中有铁锁龙潭故名迹,其地传而属之,中宪即以此地祠之,以招鲁台陟降之灵。”清同治《黄陂县志》也说,邑人郑中宪,捐铁锁龙潭胜地一区,邑侯胡仲澜从而建祠祀文昌,后倾圯,同治辛未又重修文昌帝君宫。从《建文昌祠碑记》的结束语:“行将观其化被,誉髦文风愈盛而科甲愈多,岂非一邑之福哉。”也可得之,铁锁龙潭寄托着黄陂人的“科甲愈多、人才辈出”的梦想。
铁锁龙潭进行旧城改造时,不但要考虑按胡仲澜《碑记》“龙潭谛观景物,春则水满四泽,旋邱如壁,迤逦浮桴,游於太极;夏则柳暗莲香,鱼翻荷绿,淡云轻风,前川可续;秋则霜林瑟瑟,满目凄清,木叶虽脱,石柱嶙峋;冬则积雪平崖,层冰振玉,寒云不流嗒焉空。”的描述复原龙潭景观,还要延续这里的历史文化脉络复建文昌祠,并采用适当的方式为纪念瞿秋白曾在这里吟诗赏月留下的痕迹。

湖北古民居的武汉

继黄陂大余湾之后,武汉将给51处名镇名村建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近2万个村庄中挑出51处名镇名村。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武汉历史名镇名村文化脉络之完整、历史遗存之丰富,不输外地。”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51处名镇名村是从全市6个新城区的67个镇、2087个行政村、15580个自然村湾进行普查筛选出来的。
黄陂民居是武汉地区最具有浓厚乡土韵味的历史建筑,门斗、石墙、画檐、四水归堂的大胡家楼湾印子屋,特色很明显,值得收藏和爱护。黄陂民居的特色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决定的。大别山余脉的地质地貌为黄陂提供了独特的建筑材料。江西填湖广的历史为黄陂带来了江西建筑文化。明清封建社会晚期的商业发展为黄陂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使黄陂人文蔚起,城镇聚落建设一时大兴。
“我曾见过黄陂罗家岗一幢民居,建造相当精美。”王炎松说,黄陂民居的特色与价值不仅仅看它的单体建筑,还要看它的大格局,看它的山水环境关系,看它的区域交通关系,看它的民俗文化内容,看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经济线索等。“黄陂民居是武汉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黄陂曾经属于黄州、汉阳管辖,与武昌的关系很淡薄,江北黄陂民居的特色与现在‘江夏区’所在的民居风格有较大的不同。大致上一个属于江北系列,一个属于江南系列”。
调查发现,武汉符合名镇名村标准的有51个,历史文化名镇2个,分别为江夏区金口街和新洲区仓埠街。历史文化名村49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分别为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江夏区流芳街营泉村、江夏区湖泗镇夏祠村和浮山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共20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5个。
部分文物古迹现已严重损毁或不复存在。由于自然风化等原因,大部分古墓葬群地面以上已无遗存,如新洲区香炉山遗址、江夏区西潭官窑和墓群。对于明楚王墓、盘龙城遗址这类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遗产型镇村,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其保护还将发挥遗址的文化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整合、再生,将遗址的保护、挖掘、研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以旅游景区或遗址公园的方式进行保护。
黄陂区罗家岗:或是下一个大余湾
罗家岗是继武汉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之后,武汉辖区内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艺术最精美的古村落,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风貌型历史古村落。罗家祠堂现存“一门五户”建筑群、罗家大宅、一品当朝等9处文物保护级别类建筑,51处优秀历史建筑,规划建议沿小汉口街、七星西街、七星前街打造传统水景风貌街巷以及阡陌人家,形成传统民居风貌巷道,进而发展旅游业。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大余湾
符合国家级标准历史文化名村:双泉村 建筑风貌型 黄陂区木兰,营泉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流芳街,夏祠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湖泗,浮山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湖泗
符合省级标准历史文化名村:孔子河村 建筑风貌型 新洲区旧街街,罗家岗湾 建筑风貌型 黄陂区王家河,汪家溪湾 建筑风貌型 黄陂区王家河,文兹湾 建筑风貌型 黄陂区王家河,楼子田湾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鲁台村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前川街道,丁店村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滠口,作京城湾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李集,王朋村 遗址遗产型 黄陂区祁家湾,民主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土地堂,牌楼舒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流芳街道,刘溪村 遗址遗产型 新洲区李集镇,胡咀村 遗址遗产型 新洲区阳逻街道,远景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山坡乡,青山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新窑村 遗址遗产型 江夏区安山镇,雨霖村 景观风貌型 黄陂区木兰乡,刘家山村 景观风貌型 黄陂区蔡店,石骨山村 景观风貌型 新洲区凤凰,姚家山村 革命遗迹型 黄陂区蔡店

黄陂区的历史沿革

据在黄陂区长轩岭境内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采石场遗址证实,早在5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黄陂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以西陵国和“三苗”氏族为主体集团星布于滠水干支流域,历经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更迭与积累。距今4400年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属古荆州之域。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被称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出土的94厘米长的大玉戈纳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被称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荆楚,建长子国,都城在黄陂前川椅子山遗址(今区档案局)。前655年起属楚国。秦,黄陂属南郡。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荆州江夏郡驻地。
南齐年间,为荣耀木兰故里,在黄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设置木兰县。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县(今六指街道东城址)筑冶城。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梁兴县鹿关城(黄陂区北)置北江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为南司州州府驻地,并置黄陂县,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
隋在黄陂双龙镇复置木兰县。唐初属南司州,为安昌郡郡府驻地。后属淮南道黄州。五代初属吴,后属南唐。
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汉阳府。 中华民国早期,废府改道,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1961年划入孝感地区,1983年,黄陂再次划归武汉市管辖。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黄陂在武汉很落后吗

黄陂区在武汉并不落后。

黄陂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9年黄陂跃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成为武汉新城区第一,并连续三年站稳台阶。黄陂被赋予武汉临空副城、长江新区副城的主体地位,明确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北部支点。

黄陂正逐渐形成“南城北乡、三城一区”空间发展格局,南部高水平建设港产城一体武汉天河航空城、商贸旅一体武汉国际贸易城、产居城一体前川新城,北部高水平建设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现代化强区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劲。

黄陂区气候与地貌特征:

黄陂区境内北部属大别山南麓西段,中部处在山麓堆积地带,南部属江汉平原长江北岸东段。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低山区和丘陵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6%,平原区和滨湖区占64%。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春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燥阴冷。多年均日照时数1917.4小时。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为中南地区降水量较均衡的地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陂区

出处:好吉味美食

网址:http://www.jopbegv.cn/post/1868.html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欢迎转载,但请保留该声明

评论

访客

Powered ByZ-Blog. 浙ICP备2023008181号-4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欢迎转载,但请保留该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