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集团发布2023年上半年采购计划预安排公告
储能中国网获悉,2月24日,许继集团发布2023年上半年采购计划预安排公告。根据该公告,涉及储能系统变流器、预制舱、储能PACK成组用物料等多项储能系统相关采购内容。
原文如下:
许继集团2023年上半年采购计划预安排公告
许继集团积极构建开放、公平、包容的供应商资源引入机制,着力打造“无风险、质量好、成本好、服务好”供应链体系,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供应商合作环境,愿与广大供应商携手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①坐拥磷矿储量1.8亿吨!这家磷化工全产业链龙头近50亿投建超500万吨磷矿和磷酸铁等大项目,含税收入预计达上百亿元;②锂电正极材料产销规模连续三年全国第一!这家公司锂电相关产能大增七成至10万吨/年,钴酸锂市占率国内遥遥领先,动力锂电池领域供货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签署3.5万吨三元前驱体采购协议。
【重点公告解读】
两连板云图控股:公司黄磷生产基地目前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云图控股发布异动公告,近日,网络流传一份云南省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加强云南省黄磷行业生产管控,确保2021年9-12月云南省黄磷生产线月均产量不得超过2021年8月份产量的10%(即削减90%产量)。 公司黄磷生产基地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年产能达6万吨,目前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黄磷价格主要受供需关系、上游原料价格等因素综合影响,今年黄磷市场供应偏紧,若通知中提到的产能压缩进一步收紧供给端,有望带动黄磷价格上涨,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点评: 公开资料显示, 云图控股是矿-盐-碱-肥全产业链发展的复合肥龙头, 已形成矿、盐、碱、化肥、化工等多个业务板块,公司拥有 四川省雷波县牛牛寨北矿区磷矿探矿权,已查明储量1.81亿吨。 盐矿方面,公司拥有北纬30度“盐海膏都”自主盐矿, 井盐储量达2.5亿吨。
公司 拥有黄磷产能6万吨 、是我国黄磷行业主流供应商,同时还拥有磷酸一铵产能43万吨/年。 纯碱、氯化铵的产能为60万双吨/年,2020年产能利用率约108.89% ,目前纯碱装置满负荷运行。
华创证券张文龙在9月5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按照15500元/吨(磷酸铁)、8013元/吨(净化磷酸)和3200元/吨(复合肥)价格计算, 项目含税收入动态值可以达到百亿元规模,动态税前净利可超20亿元, 在经历过行业洗牌以后有望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增长极。
厦钨新能:与中伟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拟采购三元前驱体15000-35000吨/年
厦钨新能公告,公司与中伟股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自协议签署之日至2023年12月31日, 双方预计四氧化三钴产品的供需量约为20000-25000吨/年;三元前驱体产品的供需量约15000-35000吨/年, 以上数量为双方根据当前市场情况进行的合理预测,后续行业政策、市场供需情况如发生变化,相应数量会进行调整,公司不作采购保证,具体采购数量和采购价格以双方签署的采购订单为准。
点评: 公开资料显示,厦钨新能是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 掌握了钴酸锂、镍钴锰三元材料等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工艺及性能综合评价等方面的核心技术 ,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化水平均处于行业优势地位。
中信证券李超等分析师在8月19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公司是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的正极材料企业。主营业务为钴酸锂和三元正极材料,2020年产销量均接近5万吨, 连续三年成为国内锂电正极材料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
公司 钴酸锂业务2020年国内市占率高达40% ,是第二名的两倍以上;2020年 4.45V+高电压钴酸锂产品销售占比接近70% ,在行业中优势显著。
中国西电: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部分子企业实施重组整合
中国西电公告,收到控股股东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通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部分子企业实施重组整合,新设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所属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国家电网所属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苏南瑞恒驰电气装备有限公司、江苏南瑞泰事达电气有限公司、重庆南瑞博瑞变压器有限公司股权整体划入该新公司。本次重组整合后,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点评: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 实控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要经营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研发、设计、制造。
【业绩公告金榜】
天际股份: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4.4亿-4.6亿元 六氟磷酸锂产品产销两旺
天际股份公告,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4.4亿-4.6亿元,上年同期亏损4375万元。前三季度,公司六氟磷酸锂产品产销两旺,加上销售价格提升,六氟磷酸锂业绩同比大幅增长。
点评: 国泰君安胥本涛等分析师在1月30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从扩产节奏来看,考虑环评等因素影响新增产能投放需要1.5年左右时间,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扩产;从需求端看预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 汽车 销量将突破440万辆,同比增长50%, 六氟磷酸锂需求在2021年将有显著提升。
大动作!国企整合重组思路与抉择,以宝武、国网为例
文|关哲 (知本咨询国企创新研究院院长、国企战略及对标资深专家、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
编辑|亿亿
导言:
2020年末,央企重大重组动作不断,10月,在中钢集团干部大会召开,会议传达国资委决定,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对中钢集团进行托管,同时,山东钢铁集团并入宝武集团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12月,中国西电、许继电气、平高电气三方公告称,许继、平高正在与中国西电集团筹划战略性重组,首次从官方渠道透露了国网将剥离许继、平高的重要信号。
再结合当年6月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的农业资产合并以及8月宝武集团接受无偿划转太钢集团51%股权等事件,透露出了哪些国企整合重组思路?体现出了哪些国企整合重组趋势?我们不妨案例视角寻求一些答案。
以2003年国资委挂牌成立,明确“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目标为标志,中央企业及国有企业重组进程从以往的 拆分重组 为主向偏重 整合重组 转变。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2001年末,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能力要求日益突出。
但以往通过拆分重组国有企业,优化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提升国企经营效率的发展模式,暴露出重复投资建设、海外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的同时,也难以在短期内培育形成在国际市场乃至国内市场足以抗衡国际巨头的中央企业或国有企业。
所以整合重组也就成为了进入到国际化市场竞争阶段,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10年代,在继续保持央企、国企整合重组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相关工作的开展日趋稳健,“成熟一家、重组一家”。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国企整合重组发展思路全面从 规模导向 向 质量导向 转变。
2010年以后,不同于此前的快速整合重组,迅速做大央企的重组模式,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数量规模从2011年至2020年仅减少了20家,进入世界500强央企数量规模仅增加了10家。
尽管整合重组速度有所放缓,但央企经营质量快速提升。
对比2012年与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数据,可以看到,2012年进入世界500强、经营业绩考核为A级的央企数量在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数量中占比,仅为53%,而这一比例,在2020年已经增至77%。
制图|知本咨询
总体来看,自2003年国资委建立以来,整合重组就成为央企、国企的主要重组方向,进入2010年,特别是在2014年以后,在央企、国企整合重组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整合重组发展思路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
一般认为,央企、国企的整合重组有五条路径。
第一是强强联合, 即将业务相同或相近,并均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央企、国企进行合并重组,减少在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内耗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典型如2019年南船北船、2014年南车北车的合并重组等。
第二是以强并弱, 即将一家亏损或弱势的企业,整体并入另一家业务相同或相近的优势企业,提高市场集中度、优化产能过剩,同时减少国资委直接控制企业数量,降低管理复杂程度。典型如2019年保利集团兼并中丝集团、2016年港中旅合并中国国旅集团等。
第三是产业链整合, 即将主营业务存在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央企、国企进行整合,既延伸了企业的产业链布局,又降低了原有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典型如2017年中国国电和神华集团的重组实现煤电一体化运营;2015年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的重组,形成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到投资运营一体化的核电产业链布局。
第四是专业化重组, 即将两家及以上存在多元化业务的企业集团中的部分业务板块分离出来,并入已有或新设立的专业化公司,从而促进央企、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在减少重复建设的同时,强化央企、国企在专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典型如2019年分离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的管网业务,并入新设立的国家管网集团。
第五是产研结合, 即将科研院所类企业并入同产业领域经营、生产制造类企业,提升企业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与 科技 成果应用转化能力。这一类模式近10年来在央企整合重组层面已不多见,典型如2009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
2020年初,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进一步指出,目前“央企整合大致形成了战略性重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专业化整合3种重组方式”。 横向合并强化规模效应,纵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专业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当然横向合并既包括了我们上文提到的强强联合,也包括了上文提到的以强并弱。
总结了以往国企整合重组主要路径的基础上,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宝武集团自2016年以来的整合重组模式。
可以说宝武集团的整合重组,是一个从兼具强强联合与以强并弱的战略性重组,逐步扩展到专业化整合与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重组的发展过程。
2016年9月,经报国务院批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宝钢集团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此前,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分别在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的第5位和第11位。
此后经过三年的融合发展,宝武集团再次开启了整合重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太钢集团是国内第二大不锈钢生产企业,双方合并之初,即对外宣布,太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宝武旗下不锈钢产业一体化运营旗舰平台公司。
战略重组太钢集团后,宝武即开启了不锈钢板块的内部整合,逐步将旗下原有不锈钢企业全面交由太钢托管,从而形成了在不锈钢产品领域的专业化重组。
2020年10月,宝武集团托管中钢集团,被视为整合重组中钢集团之前的考察期。
从业务结构来看,中钢集团不同于宝武集团以往整合重组的传统钢铁生产型企业,而是一个涵盖矿产资源开发、机械设备制造与品商贸物流的综合钢铁产业链集团。
所以宝武集团对中钢集团的托管乃至未来的整合重组,除了以强带弱,改善中钢集团财务状况,扩大宝武集团经营规模的考虑之外,更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对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有效整合。
从图中2015-2020年全球企业粗钢产量数据与排名变化,可以看到,宝武集团2019年粗钢产量以十分接近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位的安赛乐米塔尔钢铁集团,随着2020年对太钢的整合重组,宝武集团在产能规模方面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横向合并的规模效应优势已突出体现。
在实现了“做大”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强”、“做优”,就成为宝武集团经营发展,以及进行整合重组过程中,关注的首要问题。从横向的战略性重组,扩展到纵向的产业链整合与在专业化领域的资源配置优化就成为了宝武集团整合重组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宝武集团自2016年整合重组以来,面对以往很多国内外企业整合重组过程中出现的“整而不合”的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组织整合管理实践,为广大的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有机会我们再进行深入分析。
不同于充分满足了宝武集团战略发展需求的整合重组路径,国家电网对许继、平高的剥离则更多的是从我国 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与国家对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布局出发,进行的艰难抉择。
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我国电网企业在整合重组方向上,长期处于对产业链整合与专业化重组两个方向的抉择之中。
主辅分离,将辅业专业化重组,是自2002年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公布以来,我国电力行业既定的改革方向,从未动摇。但由于2008年冰灾等因素影响,电网企业出于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考虑,力保自身各类电网关联业务,同时逐步开始进行产业链整合,主辅分离工作的开展出现了停滞。
许继、平高已经经历与即将面临的整合重组,正是国家电网从产业链整合向主辅分离、专业化重组转变的突出体现。
2009年,许继、平高经历整合,进入国家电网。
由于2008年全国大范围冰灾导致国家电网管理的电力设备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国家电网提出,应将设备制造、电力勘察设计和送变电作为电网的重要业务予以保留。
次年,国家电网特高压建设计划启动,考虑到对相应设备技术可靠性、产品供应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国家电网决定整合电网延伸的制造业领域产业链资源,收购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及二次设备龙头许继集团和国内开关领域龙头平高集团,两家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
此后,许继、平高也确实为我国特高压电网领域产业技术研发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难以免于批评者的指责,国家电网作为两家公司的下游产品设备采购方,终有自产自销、不平等竞争、形成垄断之嫌。
2020年末,许继、平高披露与西电集团筹划战略性重组,促进国家电网的主辅分离。
在巡视情况反馈中,指出国家电网“坚守主责主业不够有力,建议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
国家电网回应表示,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坚守电网主责主业,下决心退出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务。”2020年2月,国家电网内部印发《2020年改革攻坚重点工作安排》,对剥离非核心业务拟定了具体时间表。
可以说此次对电网企业辅业的专业化重组,仅仅是这一轮改革进程中,对垄断行业企业的竞争性业务整合重组的一个缩影。
2021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指出要“深化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在电网、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系知本咨询旗下自媒体“混改风云”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核心专家团队、最多原创管理技术、数百家大型国企咨询服务经验。
河南许继集团有限公司用了哪些管理信息系统
许继集团的SCADA系统、用电营销系统和客户服务中心等系统。
河南许继集团(以下简称许继)实施ERP失败,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但是这个案例对于我们企业实施ERP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教训,我们只是把一些事实摆出来,是非自有公断,读者的眼睛是明亮的,读者的心里有秆称。
1998年初,该公司采用Symix公司(现更名Frontstep公司)的产品来实施ERP,直到同年7月份,许继实施ERP的进展都很顺利,可是随后的一系列变故让项目彻底失败。4年过去了,许继的销售额从当时的15亿元上升到目前的22亿元。但是,对许继来讲,当初实施的ERP如今却成了个负担。
一、背景
在机械行业100强排名中,许继排名第29位。许继是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保护及控制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主的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河南省重点组建的12户企业集团之一。集团公司下设2家上市公司——“许继电气”和“天宇电气”,8个中外(港)合资公司等21个子公司;现有员工426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50余人,占全员的60%,其中本科生1375人,硕士216人,博士、博士后3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位;公司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数据不含天宇电气)。
许继集团在坚持把主业做强、做大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挤身于民用机电、电子商务、环保工程、资产管理等行业,并取得了喜人的业绩。多年来,许继集团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经营战略,支撑着企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许继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8.8亿元(含税)、利润2.5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34%和9.75%,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继续保持行业的龙头地位。
Symix成立于1979年,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专业从事企业管理软件的研发和推广,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设立赛敏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并发展了多元电气、许继电气、威力集团、西南药业等本土化用户。该公司倡导的“客户同步资源计划(CSRP)”理念已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客户认可。其SyteLine软件系统在中国的客户总数目前已达140余家。2001年初,Symix正式更名为Frontstep,将公司业务从企业资源计划向全面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拓展。
二、ERP选型
许继上ERP希望能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希望通过ERP规范业务流程;第二方面是希望信息的收集整理更通畅;第三方面是通过这种形式,使产品成本的计算更准确。
ERP选型时,许继公司接触过包括SAP、Symix、浪潮通软、利玛等国内外ERP厂商。开始许继想用SAP的产品,但是SAP的出价是200万美元:软件费100万美元,实施服务费100万美元。而当时许继上ERP的预算只有500万元人民币。国外ERP软件用不起,许继并没有把目光转向国内软件企业。因为在考察了浪潮和利玛等几家国内厂商之后,许继觉得国内软件厂商的设计思路和自己企业开发设计软件已实现的功能相差不大。挑来挑去,许继最终选择了Symix,一家面向中型企业的美国管理软件厂商。许继当时的产值是15亿元,与美国的中小型企业相当,而Symix在中小型企业做得不错,价位也比较适中。而且按照一般的做法,签单的时候,一般企业的付款方式是分三笔:5:3:2模式。而Symix开出的条件非常优惠:分7步付款的方式。双方就这样成交了。
三、ERP实施
从1998年初签单,到同年7月份,许继实施ERP的进展都很顺利。包括数据整理、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物料清单的建立都很顺利。厂商的售后服务工作也还算到位,基本完成了产品的知识转移。另外,在培养许继自己的二次开发队伍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或许许继会成为国内成功实施ERP企业的典范。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到了1998年8月份,许继内部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机构调整。原来,许继没有成立企业内部事业部,而是以各个分厂的形式存在。而各个分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许继自己制造的零部件,比如每个螺钉在公司内部的采购价格是5分钱,在市场上却3分钱就可以拿到。这样必须进行大调整。
大调整的结果是将这些零部件分厂按照模拟法人的模式来进行运作。许继的想法是给这些零部件厂商两到三年的时间,如果还生存不下去,再考虑其他办法。如工人下岗、企业转产、倒闭等。
实施ERP在先,公司结构大调整在后。但是许继高层在调整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企业的生存,企业经营的合理化和利润最大化,显然没有认真考虑结构调整对ERP项目的影响。
企业经营结构变了,而当时所用的ERP软件流程却已经定死了,Symix厂商也似乎无能为力,想不出很好的解决方案。于是许继不得不与Symix公司友好协商,项目暂停,虽然已经运行了5个月,但是继续运行显然已经失去了意义。 Symix的ERP现在只是在许继一些分公司的某一些功能上还在运行。
四、诊断
许继实施ERP不成功的根源,有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个因素,许继进行非常大的经营结构调整,关键业务流程重组,在上ERP之前应该有明确的计划和认识,或者提前进行,或者同时进行。但关键业务流程重组是应该提前进行,同时进行的只能是部分非关键业务流程的改造。那么如果选择功能更强大的管理软件会不会好一些?也许当时选用SAP是个正确的选择。如果软件的适应性比较强,也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影响。但是当时选择SAP,这个时候SAP还要100万美元,许继又当如何?
第二个因素是厂商。美国人在设计软件的时候,是不会想到中国企业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出现这么大的变化。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它的适应性,它也有所不擅长的领域,企业发生这么大的变动,肯定超出了软件所能适应的范围。但厂商的责任应该更重的,因为厂商或者顾问咨询公司有责任来帮助企业进行分析业务流程,指出一些不合理性,Symix在来中国之前并非不知道咨询顾问的作用。
第三个因素是“一把手”的作用不能贯彻始终和有效发挥。企业上ERP是“一把手工程”,是考验企业最高领导人意志和魄力的过程。许继的决策层在1998年将花500万元上ERP,决心不可谓不大。可是老总毕竟精力有限,你不可能指望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许继高层的做法是把这个权利移交给信息中心,并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谁不配合谁下岗。然而,即使手中拿着老总的“尚方宝剑”到处挥舞,但信息中心依然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其他部门仍然没有按照信息中心的整体布局执行。那么为什么不能“杀一儆百”,或者采取其他的强制措施?因为软件流程已经设定了,而这时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做了一个结构调整,于是出了问题也就分不清责任在哪一方,到底是软件不行,还是人的配合不够,造成流程不顺畅?无法界定责任,惩罚谁?但是联想是在分拆前实施SAP系统的,分为联想和神州数码两个公司,ERP系统也进行了分拆,现在运行得很好。关键的因素还是企业负责人的决心和一把手这个“尚方宝剑”的有效性。
目前许继怎么办,一种说法是是考虑和更大的ERP供应商沟通咨询,进行诊断,找出一个合适的做法。还有就是与国内有ERP理论的、有技术支撑的软件供应商合作,结合许继信息中心的队伍合作开发。到目前为止,许继依然靠自己开发的程序来支撑运行自己的信息系统。而500万买来的管理软件只是在一个子公司运行,虽然现在不用,但每一年许继依然要支付高昂的软件升级维护费用。许继这几年保持高速发展,但与500万元的冤枉钱无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