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带来故宫文创一年卖出10个亿明年这里也会出个文化大IP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明年这个地方将拥有
专属的城市伴手礼!
3月27日电 从前几年高高在上的故宫博物院到前几天引起广泛关注的“俏格格娃娃”,故宫近年来的改变一直备受关注。不过,故宫是如何一步步走进人们生活?网上那些“爆款”文创产品如何产生?营销收入又去向何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做客某档互联网视听节目时给出了答案。
不能沉睡在“世界之最”里
单霁翔刚到故宫当院长的时候,办公室给了他一份故宫博物院的介绍,其中写了故宫诸多的“世界之最”。但单霁翔觉得,当自己真正走到观众中间,这些“世界之最”都没有了。换句话说,这些“世界之最”当时和游人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你说馆舍宏大,但70%的区域都立一个牌子——非开放区域,观众止步;你说藏品多,但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你说你的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故宫后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先去看皇帝坐在哪,再去看皇帝躺在哪,看皇帝在哪结婚,最后穿过御花园走出去了,根本没把你当成博物馆,只是到此一游。”他说。
这些“世界之最”有意义吗?“我认为没有意义。”在单霁翔看来,故宫不能沉睡在这些“世界之最”里,人们能从游览故宫过程中获得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反过来说,就是文化机构能给人们奉献什么。”
为此,故宫花了3年时间对10项室内环境、12项室外环境进行大整治——拆除总面积约14800平方米的135栋临时建筑、新增1400把椅子、全面采用电子购票、不断修缮古建并扩展开放面积……
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
不过,在文化遗产“既保护好,又活起来”的新共识下,故宫并未止步于此。
“古建、文物有灿烂的过去,也应该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过去我们从事文物工作,经常把它们视为被欣赏、被研究的对象。但现在看,它们是有生命历程的、可以活起来的。”单霁翔说。
要改变,就要让这些古建、文物接触更多的人。但观众来得再多,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故宫的网站经过三次提升,现在每天至少有一百万人次的访问量。
“我们在网上公布了全部藏品。现在又搭建了三个摄像室,每天紧张地工作,源源不断地用高清晰的摄像手段,把藏品照片补上去。除了藏品还有紫禁城的古建筑,也要把这些照片在网上进行展示。”
用文创产品拉近故宫和普通民众距离
同时,为了拉近和普通民众距离,故宫近年推出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
在单霁翔的记忆中,过去的文创产品基本都是复制,“一厢情愿地把我们认为很好的东西复制以后摆在那,也没什么人买”。“现在我们懂得了要研究人们生活需要什么,大家的碎片化时间怎么利用;还要挖掘自己藏品的信息,把藏品信息和人们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才能出文创产品。”
故宫文创有不同专类的团队,故宫也鼓励这些团队多做没尝试过的东西。“我们研发故宫文创小商品的团队,每个月都会有几十、上百种文创产品,经过市场检验,然后淘汰。我们也会与知名设计师合作,出成品以后我们可以和设计师签约。”单霁翔说。
故宫每次展览也都会配套一批文创产品。“比如《千里江山图》展出的时候,我们就研发了一批跟‘千里江山’书画有关的文创产品。”
现在,故宫有480种手机壳,有“正大光明”的充电器,还有为儿童研发的拼装玩具、故宫箱包、朝珠耳机……
此外,故宫的商店也做出改变。“博物馆的商店应该是人们参观博物馆情绪的延伸,充满文化气息。所以我们现在干脆不叫商店,叫文化创意馆。我们的服装店不叫服装店,叫服饰馆,展示故宫特有的服装,喜欢的话可以把它穿回家。但可能要留你点钱。”单霁翔说。
经过五年的研发,到去年年底,故宫文创产品突破了一万种,而大前年的销售额就已超过十亿元。“我们现在完全能说,故宫商店里卖的每一件东西都是自己研发的。”
营销收入去向何处?
每年巨额的营销收入用在何处?单霁翔给出的答案是——孩子。
商品只是文化传播载体,故宫更关注的是教育。而在学术研究之外,面对学校、社区的教育成了这些营销收入的“用武之地”。
单霁翔说,故宫在和不少学校研究综合实践课程。“今天已经有四十多个这样的课程应用到各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中间。每个这样的课程都会有一个学习卡、一个材料包,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拼拼贴贴、剪剪画画,把自己做的成品带到学习生活中去。”
他直言,前年、去年,故宫的教育活动都是2.5万场。每次都爆满,孩子们串朝珠、画龙袍、做拓片……“所有这些全是免费的。我们把大量的营销收入投入到孩子们身上。因为我们坚信,这些活动让他们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对中华文化热爱的一代人。”
故宫是如何华丽变身网红的?
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到2020 年,故宫,这座宫廷建筑就要迎来它600 周岁的生日了。 如今的「旷世奇观」早已摇身一变,当起名副其实的「网红」,并且说是要再红600 年。
对传统文化开了个脑洞卖周边、卖御膳、做H5,故宫做的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华丽的妆容打扮,俏皮的动作和表情,几个大招一放,人们就招架不住了。毕竟是皇宫,卖起萌来也毫不掉身价。 面对琳琅满目的故宫周边产品,年轻人似乎剁起手来也更有底气,故宫的文创产品折扇、行李牌、胶纸一个个都这么讨喜,简直想全部买回家里。
就在今年,故宫又在天猫上新开了一家名为「朕的心意」的食品旗舰店,卖起了红糖姜茶、即食板栗还有些宫廷糕点。「妃子凭栏尽晓妆,低眉饮姜待君王」,有动人的古诗词做衬,一杯可「常暖」的姜茶一下子多了几许诗意。
一口小小的栗子,也被形容成「从金时到旧日宫廷相距百年之间是一袋栗子的距离」,更是不负「朕的心意」的头衔。
对传统文化开脑洞,不得不服故宫。但要让故宫走进人们的心里,光靠这些文案还不够。 去年一条《穿越故宫来看你》的H5 里,故宫让皇帝老爷边唱边跳,妃子卖萌自拍,宫女拿起VR,各个是活脱脱的「戏精」本人。而这也让它火爆了朋友圈,每个人都拿起手机,为这个肯走下神坛、变得更贴近生活的故宫点赞、传播。
「年轻化」成了故宫的关键词。如此端庄可令人起敬,卖起萌来又无人可敌的故宫,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 早在2010 年,故宫已经有周边产品的推出,但一直苦等到最近两年才受到人们的欢迎。 如今在故宫淘宝上的周边产品已经是卖得风生水起。胶带、刺绣包、《千里江山图》衍生品一度卖到断货,店铺只能不停补货来回应粉丝的呼声。
博物馆的周边,一直以来被人认作是昂贵并缺乏创意的可有可无的纪念品,博物馆中设置的周边产品商店也常常极度冷门,摆脱不掉来看的人多买的人少的情况。故宫的周边卖得好,就显得难能可贵。 这不是全无原因。就拿最近刷爆网络的是故宫的「胶带」来说,作为文创产品之一,胶带的价格并不贵,故宫淘宝却让出品更出挑。 琉球贡布烫金胶带、彩虹镭射金胶带,反射着宛如彩虹般的光泽,高贵典雅的背后,又带着些许历史典故,不少年轻人都掏出了腰包买了回家。
故宫淘宝曾示范过如何用这些胶带,不过聪明的网友已经把它灵活用在各类物品上,装饰了不少东西。 给YSL 穿个彩衣服,给祖马龙香水套个清新的外包装,装扮起这些物品来,故宫淘宝的胶纸锦上添花,甚至要比这些品牌出的中国限定版的外观还要高上几个级别。
把冷门的周边做成IP 产品,故宫自然也收获了不少年轻粉丝。 故宫出品,必属精品但「萌萌哒」周边产品只是故宫文创产品总量的5%,这些年故宫还做了很多事。 故宫博物院出品的一系列App 将博物馆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无论是稍早推出的《胤禛美人图》和《每日故宫》,还是线上高清的《韩熙载夜宴图》,每个细节之处均呈现了故宫的实力。
好比《每日故宫》,App 内收藏了大量的藏品高清图,在里面不仅可以查看更多相关的背景知识,还能生成有韵味的日签。在写随笔前后,笔触也会由干净到沾上墨。处处都是设计的用心。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描绘的是官员韩熙载家宴载歌载舞的场面。在App 里这张图不是被分割成一张张的小图,而是呈现出一张完整的长卷,可分为总览层、鉴赏层和近距离观看三种模式。 在观看过程中可以点击解说,画面中会出现虚线圈出示意讲解的内容。点击画面中的人物也会出现人物介绍,并伴有真人动态和配乐,栩栩如真。
「胤禛美人图」 在App Store 的官方介绍是「从十二幅美人屏风画像,一窥清朝盛世华丽优雅的宫廷生活」。盘活传统文化,这就是故宫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而这些App 正是它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产出的精品。「胤禛美人图」还曾入选App Store 2013 年度精选App,体验过这一系列App 的人常常感叹被内容的精致和细腻所折服。 「每日故宫」和「胤禛美人图」的技术统筹大狗熊曾透露过这样一个细节:
团队在做「胤禛美人图」 时,是先技术方开发出一个简单的程序,可以调节参数,比如重力、转速、风速等,演示端就实时显示落叶的效果。设计师用这个内部程序,把参数调整到最合适的状态,再反馈给程序员。程序就以这组参数来进行,这样,既保证了效果,又保证了效率。 类似这种例子在故宫系列App 里很多,正是这样的「更近一步」,让最终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在开发这些App 上,故宫的努力也没有白费,「故宫出品,必属精品」的好声誉正因此而来。
有人排队三小时只为到故宫看一眼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想要不排队看名画珍品?关注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后台回复「 故宫」,让你用5 个App 随时随地逛故宫。 「复活」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馆「看门人」单霁翔说:
1420 年,永乐皇帝敕建紫禁城,到2020 年正好是600 年,到那个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 年。
走过了600 年风雨的故宫,想把网红的特质传递下去,想再战600 年。
这两年除了不断用想象力打动年轻人,在故宫里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点亮大殿、让人们看到文物的真颜,成立世界第一所「文物医院」修复珍贵的藏品,将门票搬到线上售卖…… 如今的故宫博物馆已然成为紫禁城的新生体,它承载了经典的传统文化,也夹杂着新世纪的元素,熠熠生辉。 故宫对传统文化的「复活」要从年轻人身上想办法。微指数资料显示,故宫淘宝每年的销售量超过10 亿元,在2016 年已经拥有9170 种文创产品。其中大部分的买家都是年轻群体,这其中25-34 岁的人群比例又是最高的,其次是19-24 岁,潜力巨大。 去年,《我在故宫博物馆修文物》的纪录片让很多年轻人动容,这一以往鲜为人知的职业让更多人了解到故宫文物背后的不易和珍贵。「择一事,终一生」这样的工匠精神再一次在年轻人心里打下烙印。
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正在故宫博物馆的传播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和千年文物在匠人手里获得新生一样,那些闪耀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传统文化也在「网红」故宫的推动下「复活」,走向一个愈发光明的未来。
朝珠耳机、容嬷嬷针线盒,“脑洞大开”的文创还有哪些?
谈起文化遗产,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起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但现如今,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让越来越多时尚的元素拥有了与文化遗产结合的机会。
故宫发布的“萌版”雍正形象,手中折扇正是故宫文创产品。
实景舞台秀《印象?西湖》的表演场面。
头戴灰色帽盔,身披墨绿铠甲,这是腾讯近日推出的三个“长城小兵”形象,分别代表山海关、娘子关、偏头关,把万里长城的形象拟人化。腾讯表示,在未来“长城小兵”将会推出动漫和手办,与消费者见面。与此同时,《王者荣耀》团队也宣布加入腾讯发起的“长城你造不造”计划,推出全新游戏英雄“长城守卫军”,以此方式宣传长城文化。
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备了挖掘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自觉。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文化遗产向公众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各方资源,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合力,是当下我国文化创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把文化遗产打造成IP
近些年来,IP产业风靡全国,成为了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IP,是知识产权的缩写,广义上讲,是指被大众广泛接受和认知,拥有开发潜力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文化实体,甚至文化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为世人熟知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属于可以开发的文化IP。
将文化遗产打造为IP,故宫走在了前面。
故宫早在2010年就在淘宝开通了网店,销售周边产品,但因为设计风格和营销手段都较为传统,一直不温不火。自从2014年开始,故宫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网络热点和流行品位,打造了一批“脑洞大开”的周边。比如朝珠耳机、容嬷嬷针线盒,还有结合穿越剧红人雍正皇帝推出的“朕亦甚想你”折扇,都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据了解,目前故宫文创产品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亿元,而在这背后,是故宫9000余款精心打造的文创产品支撑的结果。目前故宫藏品超过186万件套,其中包含超过53000件绘画、75000件书法、28000件碑帖,这些都成为了故宫开发文创产品的基础。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做文创的一条捷径,就是从这些丰富的藏品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比如,提炼藏品图案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或者把各种宫廷元素,牛、马、侍女??提取出来做创意产品。只要趣味性、互动性够强,产品就会受欢迎。
在国家博物馆的网络商店,一批文创产品也有不俗的销量。一款金步摇夜光书签,总销量达到了7670件。另一款以明清瓷器为原型的夜卧灯,则卖出了4674件。据记者观察,这批销量靠前的文创产品,标价大多在几十元人民币的区间,而且做工精细,并有相当的实用性。产品素材则来自于杏林春燕碗、红山玉龙、圆明园兽首、四羊方尊等国家博物馆的经典藏品。
“文创+”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走文化创意与文化遗产结合的道路成为各个文化单位广泛实践的背后,是我国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对此提出的一系列指导和要求。
在2014年,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意见指出,要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2016年,国办又转发了文化部等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入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力争到2020年,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解读“十三五”文化建设纲要时就指出,要鼓励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文化文物单位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从根本上来说,用文创推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仅要运用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是要走一条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的市场化道路。开发好的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在人才运用、管理机制、品牌运作上,都跳脱出僵化的既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故宫方面的介绍,“爆款”文创产品的诞生,是因为招聘了一批“有毒的设计师”。而在过去,事业单位的招聘或者通过应届生招聘,或者通过体制内的平行调动,很难短期收获大批专业人才。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而对于文化单位来说,文创产品开发销售也存在“收支两条线”的限制。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等9家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平均每个单位文创产品年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000万元以上。资金如何管理,如何使用,成为了问题。对此,2016年国家也明确,文化文物事业单位的文创开发取得的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加强公益服务、藏品征集、继续投入开发、人员绩效奖励等,调动了资金的活性。
商业成功以外,还要有更高追求
虽然通过文化创意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成为了业界的共识,也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有媒体援引《艺术市场》的报道称,2016年全国4526家博物馆,具备文创开发能力的只有2256家,盈利的仅18家,比例不到1%。
这样的现状后面,是产品雷同、性价比低、不接地气等国内文化遗产周边产品开发长期以来积攒的问题。
旅行爱好者小吴向记者透露,现在市面上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高仿品,这些东西虽然好,但是笨重而且昂贵,旅行的时候不可能买;一种是明信片、钥匙扣、水杯这类大路货,虽然有一点特色,但这类周边一般比较贵,如果没有做得太精彩,也不至于让人有消费的欲望。
“购买文创周边,并不是购买实用品,我想购买的,是物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个才重要。”小吴说。
除此之外,相比于博物馆藏品这类实体文化遗产,我国的山川湖泊、历史工程、传统艺术等文化IP,由于概念相对宽泛且所有权不够明晰,导致文化开发力度还不够。
2003年起,“印象”系列舞台秀风靡全国,《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等产品风靡全国。此类实景舞台秀,立足旅游目的地,意在通过全国顶尖的导演和演出团队,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但与此同时,这一系列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比如一度年盈利6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印象?西湖》,确实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但是,舞台搭建对西湖传统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风险,也引发不少人的担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时,如何做到商业、文化、生态的多赢,同样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后缀:故宫文创一年卖出10个亿?明年这里也会出个文化大IP!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