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爱吃的冬菜包子火了

鲁迅先生爱吃的冬菜包子火了

鲁迅先生爱吃的冬菜包子火了

在服贸会首钢园的文旅服务专题展区,北京的各大市属公园也纷纷带来各类新奇、好玩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一茬又一茬的观众前来参观购买。昨日,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展台前,就簇拥着不少市民,将展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凑近一看,原来,来今雨轩竟把后厨搬到了现场,厨师正在为大伙儿展示传统包子制作技艺。这包子还大有来头,是鲁迅先生当年爱吃的冬菜包子。

只见这包子外形与普通包子大相径庭,呈现“高帮”的鸟笼状,也被称为“鸟笼包”,寓意着老北京提笼架鸟的悠久文化。现场的厨师介绍,每个包子都均匀地拥有26个褶,重量在二两左右,用的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老肥面。揉面、切剂子、包馅儿、打褶,经过厨师的巧手,不到两分钟,一个造型别致的包子就成形了。观众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鸟笼包”的制作过程。

这冬菜包子还与鲁迅先生有着深厚的渊源,是当年鲁迅先生钟爱的美食。原来,根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先生曾经82次来到中山公园,60次亲临来今雨轩翻译写作、品茗就餐、赏花会友。其中,1926年7月6日至8月13日连续39天,鲁迅在来今雨轩完成了《小约翰》的翻译工作。鲁迅的学生许钦文在1979年撰文《来今雨轩》,曾详细描述了鲁迅先生请他到来今雨轩吃包子、喝茶的故事。鲁迅先生对饮食是极其挑剔的,他曾经说:“这里的包子,可以吃。”其实,他所说的“可以吃”换成白话文就是“很值得一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把对学生的关爱体贴都融进了这一盘冬菜包子里。

更有趣的是,鲁迅先生请许钦文吃包子的场景,也被画进了来今雨轩新推出的文创笔记本《我与来今雨轩》中。漫画里,师生二人就着一盘冬菜包子、一壶茶,互相交流着。笔记本中还夹着一张明信片,画的正是鲁迅先生在来今雨轩一手拿着冬菜包子、一手翻看《小约翰》的画面。

据了解,这冬菜包子每一只都是手工制作,还继承了老店的制作工艺,从发面、炒馅到包制,都保持传统,大家现在吃到的包子跟鲁迅先生当年吃过的是一个味儿,这也是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网红产品。“这包子能品尝吗?怎么买呀?”观众纷纷跃跃欲试想要品尝,工作人员扯着嗓子吆喝:“现场扫码下单,直接快递到家!”只消按着说明书加热,就能品尝鲁迅先生当年吃过的美食了。也许鲁迅先生也不曾想到,百年后,当年的冬菜包子不仅“可以吃”,更是受到了当代市民的热捧。

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摄影/本报记者崔峻

雨轩茶社的来历

好的天气、好的心情,老姐妹一行4人从台基厂的东交民巷开始走起,经太庙、过古宫、至中山公园,一路走走停停,最后落座于与故宫一墙之隔的“来今雨轩茶社”。

“来今雨轩茶社”建于 1915 年,自1917年至1929年,鲁迅先生多次来此就餐、品茶,他翻译的小说《小约翰》便是在这里完成的。 另外,蔡锷、冰心、叶圣陶、李大钊等 社会 名人也常到此就餐。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之一,也是久负盛誉的饭馆,其中红楼菜系研制至今,多次经国内著名红学家和烹饪界专家的鉴定,曾获" 科技 进步奖”。我们老姐妹这一次锁定的目标就是这里的冬菜包子。

我见过大的小的、丑的俊的包子,还真没见过如此形状的包子,像木桩、像立柱,更像粮仓。一口下去,里面的馅满满当当,甚是实在。包子的口感是咸中带甜,别具风味……

鲁迅先生当年常来吃冬菜包子,并留有“这里的包子,可以吃”的“广告语”。至于鲁迅先生打卡的冬菜包子到底好不好吃?见仁见智,我这三位老北京姐妹谈起风雨轩的包子更多的是儿时的回忆,相信多数人也是如此,冬菜包子吃的不仅仅一种味道,更多的是留恋一种情怀、一段时光……[玫瑰]

北京哪些游玩路线,拍照很好看?

推荐一条故宫旁边的路线,距离不远,却景点众多, 更是出片的好去处。

普度寺-南池子美术馆-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

【普度寺】

据故宫东华门外不远的南池子大街的巷子里,藏着一座充满历史的皇家寺院。
威严的山门红墙绿瓦,白石的拱门和拱窗上搭配石雕仿木菱花扇。
山门一侧还有清初重臣多尔衮的半身像,昭示着这里曾经的与众不同。

普度简史:
1.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同龄,原为皇城东苑中之重华宫。明英宗被释放回京后曾居住于此。
2.明末被毁,清顺治初年改建为摄政王多尔衮之睿亲王府,被夺爵后王府上缴。
3.康熙三十二年,缩小规模,南部改建为缎匹库,北部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供奉护法神大黑天。乾隆四十年赐名“普度寺”。
4.清末至民国年间为军队或其他机构使用,许多部分被拆除,失去原状。
5.建国后,先后做过小学校址和北京税务博物馆,现为三品美术馆。
6.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玩法推荐:
1.作为北京唯一一处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其建筑规格极高,特点十分鲜明。
2.普度寺西侧平台可远眺故宫西南角楼,夕阳西下,鸽群飞舞,十分好看。
3.傍晚时分,光影变幻多彩,无论是脊兽、树影,还是绿色的琉璃瓦和单檐歇山顶,都独具特色,是拍摄普度寺的好时间。
4.可惜山门和正殿目前无法进入,只能在外围进行欣赏。

【南池子美术馆】

在故宫的东华门外,普度寺旁,
隐匿着一座苏式庭院风格的古典院落。

如果说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顶峰,
那么苏式庭园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传承。
起初,是被高出墙头凌空预飞的亭子所吸引,
及至踏入院中,
更是被随处绽露的精巧心思所惊艳。

秉持“传承、融合、创新”的原则,
庭院的设计既尊古制、循古法,
又因地制宜、融合创新。
院中之物,
瓦、栏、门、顶、木雕、斗拱、假山、湖石,
无不竭尽所能,传承古意。
与此同时,
南北融合、古今融合的细节比比皆是,
这既是传承的延续,也是传承的目的。
理水、叠山、造景、修园,诚心正意。
一方小小的庭院里,
见山、见水、见人、见天,展现无穷意趣。

美术馆的水系部分浓缩了苏式园林的精华,
筑山、理水、景窗、造林,
亭台楼阁,街柳庭花。
一日四时,一年四季,移步易景,各有殊异。

这片独具匠心的庭院,
为美术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利之便,
而精彩的艺术活动,
又为庭院源源不断地注入了人文活力。
历史与当代,传统与前沿,
在波光云影里,于人来人往间,
碰撞出时代的花火。

【劳动人民文化宫】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对于一座城市的规划。
太庙正是“左祖”的代表,也是今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所在。

文化宫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
有三道红墙环绕,戟门内的三重大殿是其中心建筑,巍峨雄伟,庄严肃穆。
前殿,亦称享殿,正脊九兽,是规制仅次于太和殿的殿宇,也是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
殿内68根大柱及木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地铺金砖,天花为贴金彩画,富丽堂皇。
殿内目前正在进行以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的中华和钟展,该钟也是由江亲自题名、世界上最大的双音舞台演出编钟。
戟门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也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

虽相隔不过百米,相比于故宫的人流如织,这里更像是一处隐秘所在。
行走其间,古柏环绕,黄瓦红墙,灰鹤栖息,又是一年冬去春来。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的历史比太庙还要悠久许多,最早可以追溯至辽金时代。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
1928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改名为中山公园。

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
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
坛上铺着全国各地进贡的五色土,既象征五行,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
坛北的【拜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构建筑,明露梁架斗拱,绘有和玺彩画,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

园内每年春天还会举办【春花暨郁金香观赏季】活动。
春光明媚,花势喜人,每年都会吸引许多人前来踏青赏花。
五颜六色的郁金香是花展的绝对主角。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微风吹过,好似一群舞蹈的仙女。
丁香、海棠和牡丹等也正在盛放时节,花香阵阵,让人流连忘返。

著名的【来今雨轩】,既是老字号的饭庄,也是党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动旧址。鲁迅先生最爱的冬菜包子更是流传至今、广受欢迎。

出处:好吉味美食

网址:http://www.jopbegv.cn/post/362.html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欢迎转载,但请保留该声明

评论

访客
文章归档
    友情链接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Powered ByZ-Blog. 浙ICP备2023008181号-4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欢迎转载,但请保留该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