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电影《红楼梦》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最大的缺点,并不是女“宝玉”、演员年龄偏大、妆容过浓这些表面现象。
高鹗续书里“掉包计”的情节,正是由于这个版本的推波助澜,得以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戏剧表现手法需要强烈的矛盾冲突,“掉包计”太符合这个要求了。
越剧电影《红楼梦》在进入“掉包计”情节之后,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名场面一个接一个,令人应接不暇。
恰好最近两版对比看了下。个人觉得李少红版本故事交代更清楚,细节考究,更贴近原著文字内容。87版剧情上生怕观众看不懂,就不仅是删减,还增添了不少鬼扯剧情。于是剧情跳跃,快进,前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
新版加入了背景解说,弥补了演技上无法传递的细节,倒是也不错。
妆化设计也更大胆,吸取了昆曲的风味。可能很多人会吐槽发型,我倒觉得为什么古装戏一定要限定角色梳什么发髻,戴什么步摇,本身都说了是年代地域不可靠的故事,为什么一定要去限定用哪一个朝代的装扮去演绎,叶锦添的这一步走得很先前。老版的道具陈设,服装梳化可能当年看起来确实是不错,但是现在看上去就完全跟豪门望族以及原著中文字呈现出来的状态无法匹配。
87版演员演技可能受当时时代影响,更多偏向于舞台戏剧风格,动作表情语气偏夸张,这也是时代特色。邓婕的演绎确实演出了王熙凤的精髓,是后面演员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高度。李少红版的演员都很清秀,确实存在部分演员演技生嫩浮躁的问题。蒋梦婕确实有点圆润,跟久病的黛玉体态上有点出入。
李少红版本其实是很考究,细节很唯美的一部佳作,随便一帧画面都是很用心制作。可能问世时候受到一些问题拖累,更多人都去关注剧集之外的花边新闻,没办法用平常心去观看和欣赏。十年后再返回去看,李少红当年确实拍了一部佳作。
【一生爱好是天然】一生爱好是天然 下一句
刚刚拿了梅花奖的王志萍,是公认的优秀演员。她少年成名,不满十八岁已经红透半边天。她福缘深厚,做着适合自己的职业,唱着自己喜欢的流派,拜在自己崇拜的师长门下。“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像我们这一波演员有些条件也很好,但是差一点机缘。我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拿捏得非常及时。出道早、成名早,可能也因为这样,对自己的成名不是特别珍惜。”回首青涩年华,她平静,自信,坦然。把戏唱得余音绕梁,演得牵人魂魄,仿佛不过是平常的事,是她与生俱来的能力的一种表达,天然就该如此。
王志萍是浙江定海人,从小爱唱爱跳,吃完晚饭就和院子里的小姐妹野在外面。那时越剧电影《红楼梦》正风靡全国,模仿演员唱戏,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娱乐:午休时,志萍爸爸前脚刚一出门上班,小志萍和姐妹们就跳起来,放下帐子,把毛巾被缝起来披在身上,用纸做成凤钗,到理发店讨点头发编成辫子,像上了发条一样疯唱个没完……
在看过电影《红楼梦》的下半年,王志萍去考越剧团。当时家家都以出越剧演员为荣,小小一个定海越剧团招生,竟吸引了周边村镇三千多人报名。但考试并没一次通过,“太小了,又干又瘦,衣服也撑不起来,现场老师给我化了个老旦妆,丑死了。”不甘心的王志萍重整旗鼓再次去考,虽然瘦小依旧,但凭着富有灵气的唱腔,总算跨进了越剧的大门。
学有小成后,王志萍开始跟团里的老师们到各处演出,跑龙套、顶角色,她曾经参演了《盘夫索夫》、《一缕麻》、《李三娘》、《李翠英》,从小丫头演到女主角。“人家叫我铁姑娘,到外地演日夜场,早上还去风景区兜。台下爱玩,上了台绝对认真。”一次练抢背时王志萍摔断了锁骨,打着石膏在家刚休养了二十多天,突然听说砀山越剧团请了浙江艺校的声乐老师教唱腔,她硬是打着石膏乘船赶去学了十几天,她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年纪轻,恢复得快,一个多月就拆了石膏跟着剧团去演出。那时候真的蛮吃得起苦的。”
1981年下半年,定海越剧团突然解散,王志萍哭得很伤心。有位越剧编剧了解到王志萍的经历,感到非常可惜,就引荐她去舟山越剧团。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当时刚成立,比定海越剧团实力强得多。王志萍被借调作二肩花旦,参演了舟山越剧团的代表剧目《长相思》,在其中饰演歌姬领班。
1984年,舟山越剧团带《长相思》到上海演出。这时有不少人发现,王志萍长得酷似王文娟,于是剧团要求王志萍试着排一段《焚稿》,“也没有老师教,就自己看着录像学”。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期间,“小王文娟”的名号不胫而走。“第一天‘焚稿’刚唱完第一句,台下‘哄’的一阵叫好。我从来没碰到过,吓了一跳。”接下来的几天,孟莉英、徐玉兰轮番来看戏,回去后都向王文娟报告这个姑娘“活脱脱像侬”。圈子里轰动了,王志萍自己还浑然不觉。终于,王文娟也来看这位翻版的“林妹妹”。似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缘分,一见面王文娟就非常自然地动手为王志萍改妆,仿佛已经熟识了多年。这次见面拉开了一段师生缘份。当时正是数九寒天,剧场里刺骨寒冷。第二天,王文娟老师为志萍带来一件礼物――从香港带回来的一件薄薄的保暖衣,米黄色的中袖,可以贴身穿在戏服里御寒――王志萍感动不已。虽然拜了师,但其实几乎完全要靠自学。“当时要来上海,乘船要乘十七、八个小时,很不方便。主要是靠自己听录音。”
那时,袁雪芬也去看了《长相思》,听说王志萍所在剧团解散,从定海文化馆被借调到舟山越剧团,一边叹“可惜了”,一边要走了她的联系方式。这边巡演还没结束,那边上海越剧院人事科就赶到定海文化局想要调人。定海方面虚晃一枪,宣称王志萍已经调往舟山越剧团。舟山越剧团也极力挽留,飞快地为她办好了手续。诸多因素下,王志萍错失了第一次进上海越剧院的机会。
1985年,上海越剧院红楼团成立,把全国各地徐、王流派的优秀演员召集在一起,举办“徐王流派展演”,轰动一时。王志萍在其中表演了《春香传》、《慧梅》等片断。1986年,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王志萍又夺得榜首,一夜成名。第二天出门,满大街的人都认识这个“小宁波”,争相与她合影。
在王志萍的越剧之路上,爸爸是个重要的角色。从小爸爸就对志萍寄予厚望,她到处演出,走到哪里父亲跟到哪里,每次写信就是三句话“作风、身体、工作”。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到上海来之前,王志萍都没有谈过恋爱。正式拜师也是志萍爸爸提出的。特别是在王志萍来上海这件事上,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才流动远不如今天这样常见,各剧团对辛苦培养出来的台柱子当然多方挽留。回忆起从舟山到上海的过程,王志萍至今记忆犹新:“老师说,来还是不来,你做一个决定,来的话,这里一切帮你安排好。”在志萍爸爸支持下,志萍留下一封信“逃”出了舟山。“一个同学悄悄用摩托车把我送到码头,什么行李都没带就上了船。因为怕别人知道,爸爸都没有来送我。”轮船离开码头时,王志萍嚎啕大哭,“离开了这个地方真的觉得非常不舍。一个晚上都没睡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场“挖墙脚”的风波,导致志萍的同学被开除,志萍爸爸也面对了很多压力。“我老爸说,一切罪过我担当”。
一进上海越剧院,王志萍如鱼得水,接连排演《追鱼》、《梁祝》、《孟丽君》、《红楼梦》、《神王恋》、《是我错》、《情洒罗山》、《皇帝与村姑》一系列王派大戏。虽然离老师最近,但在她看来,在众多学生中,王老师对她在戏本身方面教得比较少――“我领会快,跟在她身边看的也比较多。但是有什么好的演出、画展什么的,她都会带我去看的,这种方面影响更多一些。”王志萍学戏非常主动,无需费心督促,自己就像是上满了发条的闹钟,走个不休。王志萍坦承自己的性格有点叛逆,敢作敢为。当时的演员大多没什么主动性,团里给什么任务就演什么角色。王志萍逐渐开始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人家都说你像老师,想有所突破的想法就特别强烈。演《追鱼》的时候,加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拔麟时表现鲤鱼精疼痛难忍的挣扎的动作、一些外化的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到上海后才去琢磨的。”排演《皇帝与村姑》时她本来扮演女主角,但觉得村姑类的角色自己早就驾轻就熟,没什么挑战性,提出干脆一饰两角,独演真假张桂兰。
就在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王志萍做出了辞职远渡、随夫留学的决定,一如当年跳上舟山到上海的轮船。就在出国之前,她还救了一次场,当时她生完孩子还没满月,越剧院编剧吴兆芬找到王志萍家,说因为一位演员无法及时回国,希望她顶替一个星期后在香港的演出,其中不仅有全本《红楼梦》,更有一个她从未排过的新创戏《紫玉钗》。王志萍在三天里把戏背熟,第四天就进了排练厅连排,说起此事她至今引以为豪:“整个越剧院目瞪口呆,没有不服帖的,我老师也很自豪。我从小就是顶戏演员,记性也好。就是刚生好孩子二十八天,走在地上人还在发抖,现在看当时的照片,还有一点点虚肿。”香港演出结束后,王志萍直接去了日本,“剧团里非常不舍,老师也很伤心,走得很痛快,年轻嘛,出去走走再回来,也没有想太多。那时候不是信息时代,后来才知道,很多观众都很伤心。”
红楼梦中的人物的优点和缺点
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多侧面的、复杂的。作者“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作模式,写出了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大度、博学、迎合奉承、城府很深、冷酷无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是我们对她的性格的具体分析:
一、 慧质
她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事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
二、 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极力突出其朴互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四十回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话说“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宝钗不喜欢涉及是非,不喜欢争风出头,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用这种明哲保身式的处世之道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然而宝黛也是不喜出风头,不喜有涉是非的。三人同样了解世俗的浊恶。为何宝玉、黛玉成了正统的叛逆,可宝钗却成了正统的信徒!显然,这在常人看来都是很难理解的。其实,宝钗这种态度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她深知这种环境中各种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因而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但是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明哲保身。
三、 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 ,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
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数,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
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待人的宽厚,为人的真诚。
四、 豁达大度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从自己的月钱中拨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滩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宝钗的豁达大度。
五、 博学
宝钗天资聪慧且十分博学,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她对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涉猎,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
红楼梦电影观后感500字?
1962年,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摄制成越剧电影《红楼梦》,由岑范导演,在公映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越剧改编电影的成功案例。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想谈谈62版越剧《红楼梦》对于原著中对宝黛爱情发展的改编。清人李渔有言:“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①影片在对宝黛爱情的叙述中,主要选取了“黛玉初进府”“识金锁”“读《西厢》”“不肖种种”“笞宝玉”“闭门羹”“葬花”“试玉”等情节进行“剪碎”和“凑成”。“葬花”表现了黛玉的内心世界,宝玉的解释,二人和好也是葬花情节的关键。宝玉之后的诉肺腑也是因为黛玉借葬花敞开心扉后的内心世界的揭示。与小说张驰有度不同的是,戏中选取了矛盾迭起,环环相扣的方式,将情节大量地集中组织,在有限的时长内,这样的表现手法无疑更利于影片的节奏进展,引人入胜。“诉肺腑”在戏中作为“葬花”情节的补充而出现,这是戏中主人公第一次公开内心的爱情秘密,在笞宝玉事件发生后二人仍互诉衷肠(黛玉是葬花),他们不与现实妥协的决心,与封建礼教,封建环境斗争的叛逆者形象更加立体。继宝玉诉肺腑将二人感情挑明后,“试玉”一节使宝黛二人的爱情发展从私人化到半公开化,被动的展现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面前。在“笞宝玉”到“葬花”的戏剧冲突中,宝黛爱情的讯速发展,也促进了二人叛逆性格的成长。宝黛与封建环境逐渐的的格格不入,从而使矛盾冲突趋近尖锐。直接引发之后的反叛行为和悲剧结局。越剧电影《红楼梦》对原著宝黛爱情的“剪碎”和“凑成”,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发挥出戏曲的艺术特点,在表演上展示了原著的精髓,成为一代经典。来源:戏剧之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