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十而立再出发

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十而立再出发

大家好,今天小编带来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十而立再出发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十而立再出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十而立再出发

广西日报2018-10-19■韦哲黄晗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

大化瑶族自治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检查县庆项目建设。

1987年,大化瑶族自治县筹备领导小组挂牌。

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十而立再出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美丽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

大化雅龙乡温和村建立肉牛养殖示范场,助力脱贫攻坚。

大化七百弄鸡通过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大化七百弄美景

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十而立再出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深圳宝安区援建的大化民族新城深圳小学。

大化各民族间团结和睦,共同携手奔小康。

大化红水河百里画廊。

“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壮瑶大席”,美食之乡成为大化新名片。

韦哲黄晗

2018年10月20日,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

作为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化全县幅员面积2716平方公里,辖12个乡4个镇155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总人口47.9万,其中瑶族、壮族、汉族分别约占总人口的26.5%、67.2%、6.2%,其他民族人口总和不足500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签发国函(1987)208号文件,批准成立大化瑶族自治县。1988年10月20日,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大化镇成立,由当时河池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及南宁地区马山县的边缘结合部组成。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多了一朵民族之花,红水河畔增添了一颗闪烁的明珠。

30载风雨兼程,30载励精图治。

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大化由一个基础薄弱、百姓贫苦、发展滞后、艰难起步的新建县,发展成为了一个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新瑶乡。

沐浴在春天般的温暖关怀中,大化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凝聚各方力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河池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奋力谱写新时代大化发展新篇章。

【大化名片】

中国绿色食材基地截至2017年,大化瑶族自治县共获得国家认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13.93万亩、绿色食品种植5万亩。2017年6月,中国饭店协会授予大化“中国绿色食材基地”称号。

全国生态食材示范基地在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大化着力推动生态食材标准体系建设。坚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狠抓生态食材质量监管,打造优质品牌,建设中国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城,打造红水河流域天然、生态、健康食材交易中心,推动生态食材产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2018年10月,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授予大化“全国生态食材示范基地”称号。

水电之乡红水河10个梯级水电站,在县境内建有大化、岩滩两座水电站,总装容量达237.6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18.44亿千瓦·时,是中国南方水电富矿的排头兵,是名副其实的水电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大化是“河池市长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巴马、东兰、凤山等县形成了广西著名的长寿“金三角”。2017年底,该县共有存活实足百岁以上老人71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为14.82/10万;有60周岁及以上老人63305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为13.22%,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人8936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4.11%。2015年6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授予大化“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大化长寿养生天然食材种类繁多,长寿美食资源丰富。2016年10月,中国饭店协会授予大化“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称号。

中国康养美食之乡在打造美味、安全、健康、质优、高端的生态食材的基础上,大化积极挖掘壮瑶大席、壮家土司宴、瑶家簸箕宴等美食文化,发展美食烹饪,促进产销对接。多次组织参加全国各地美食大赛,并有众多美食品牌荣获美誉。同时,建设达吽美食小镇,依托美丽的库区和喀斯特地貌山区,打造红水河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生态食材、美食、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康养美食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2018年10月,全国营养健康产业委员会授予大化“中国康养美食之乡”称号。

中国观赏石之乡红水河大化岩滩河段盛产造型特异、种类丰富的优质观赏石,以大化彩玉石闻名于世。大化彩玉石具有皮细、色艳、质硬、形异等显著特点,成为中国三大最具观赏、收藏的石种之一。2007年9月,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大化“中国观赏石之乡”称号。

瑶族文化之乡大化是全国12个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的县份,是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的诞生地。布努瑶《喊歌》《竹鼓舞》《祝著节》《喜鹊之歌》被列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淡水养殖之乡县境内大化、岩滩两大电站库区有水面和库汊10余万亩,渔业放养总面积约6万亩,是广西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淡水养殖是库区移民支柱产业,“大化大头鱼”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经济篇】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该县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60.21亿元、7亿元、28亿元、8020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33倍、110倍、14.9倍、48倍。2017年度,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中,大化在全区29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进步幅度排名第一,较2016年度进步11名,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2017年度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称号。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交通建设突飞猛进,该县16个乡镇全部通达柏油路,155个行政村通水泥硬化路,公路里程由1988年的462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1422.337公里,80个行政村通客车,占51%。县境内水路180公里,营运船舶118艘。

特别是2003年大化至马山二级路、2013年大化至忻城的马山金钗镇至大化段82公里二级路和2016年贯穿县境南北的大化至巴马二级路建成通车后,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县域以及沿线乡村经济的腾飞。该县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特色明显。先后有大化大头鱼、七百弄鸡、七百弄山羊、大化白玉薯通过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创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市级示范区1个、县级示范区3个;创建自治区级渔业核心示范区1个和高山柚林业核心示范区1个、县级种养殖示范区5个、乡级示范园13个及村级示范点55个,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势头强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达华制糖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砂糖、大化成锋家庭农场生产的5个蔬菜品种、广西大化县九娘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沃柑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大化红河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广西桂通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分别荣选为“广西好食材”上榜产品,七百弄鸡获“广西十大好吃鸡”称号,“瑶里香”牌大米、“九娘河”牌沃柑、“金沃妙果”牌沃柑成功通过富硒产品认证。该县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13.93万亩,绿色食品种植5万亩。

——工业经济明显增强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立足县情,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型材料、天然饮用水产业、长寿生态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逐步改变了工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水电业的被动局面。2017年,该县工业集中区增量配电业务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单位。

大化瑶族自治县各级、各部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成立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促成银亿集团到大化投资多孔氧化多壁材粉项目、广西古瑶方药妆研发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约落地并发布多个新产品。目前,大化万福泉母婴饮品、“九天极水”等康养产品项目已经投产。总投资1.9亿元的城南综合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拿银安置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区项目正扎实有序推进。2018年上半年,该县规上工业总产值12.69亿元,增长27.9%;规上工业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22.4%。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

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该县商贸网点数量达6500多户,引进大润家、百家惠、邕城百货等大型消费商家,带动消费市场升级扩容,改善市场风貌和消费环境;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迅猛发展。建成2万平方米的中国(大化)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城,2017年获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8-2021年)》和县域电商线上平台建设项目通过自治区专家评估验收,构建红水河流域电子商务中心步伐加快。

2017年,该县批发零售业完成20.2亿元,增长11.1%;住宿业完成872.7万元,增长8.4%;餐饮业完成1.7亿元,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为93.65万美元,完成市级下达指标的192.8%。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始终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不断加大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特别是近10年来,该县城区的规划不断得到完善。强力推进生态民族新城、达吽美食小镇等城西片区和有序规划建设拿银安置区等城东新区,拉大了县城区的框架。集中财力、物力建设的红河路、建丰路、古江大道等城市主要路网、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江滨文化公园及地下人防工程、民族博物馆、体育馆、民族文化广场、水岸生态公园等配套项目,让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同时,实施的“两纵六横”主要街道环境综合整治,岩滩、都阳、北景、古河4个乡镇的风貌改造,实施3.3万户农村改造和4万户农村改厨改厕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和农村的居住环境,形成了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人居环境。

目前,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建成区已由建县之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3.42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由4.8万平方米增加到120.18万平方米,县城区人口由3万多人增加到12.5万人,城镇化率达36.2%。农村用电覆盖率达100%。“美丽大化·宜居乡村”建设活动扎实开展,成效明显。

【社会篇】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注重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文化事业成绩斐然、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社会保障惠民生

大化瑶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城乡低保、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等各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困难群众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灾害应急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该县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医疗卫生保安康

大化瑶族自治县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着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该县卫生资源得到不断优化整合。目前,该县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37个,卫生技术人员由1988年的169人增到现在的1738人(不含民营医院),平均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3.70人。该县副高级以上职称35人、中级职称152人、初级职称542人。该县乡村卫生室有158个,开放床位从1988年拥有100张发展到现在拥有122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6张。预防保健事业不断得到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医疗惠民工程深入实施。

——科技进步促发展

大化瑶族自治县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贯彻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目标。30年来,该县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8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22项、市级4项、县级50项。县本级投入科技计划项目经费1250万元。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十一五”以来,该县专利申请量633件、专利授权量175件。2014年底,该县开始创建广西科普示范县工作,大力开展科技扶贫、科普宣传、科技合作交流、科学普及活动,助推该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教育先行强根基

大化瑶族自治县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类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该县幼儿园由1988年的7所发展到2017年104所,适龄儿童入园率达100%;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2017年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7.23%。义务教育覆盖所有家庭,年受益学生近5万人,2017年,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目前,该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3.3%;1988年至2017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7%提高到83%。2004年以来,高考本科上线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先后有5人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化高中被评为自治区示范高中,跻身八桂名校之列。

【生态篇】

大化瑶族自治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城乡绿化、珠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该县森林面积274.4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1.65%提升到2017年的67.56%。岩滩镇、贡川乡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生态乡镇”,贡川乡贡川村、岩滩镇下皇村等57个行政村被评为“自治区生态村”。大化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庭院绿化、道路硬化、村旁绿化、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山川秀美

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该县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退耕还林7.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较20年前增长了21.03%。

——城乡绿化醉美大化

2011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先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生态乡村村屯绿化”工程和县城区升级绿化工程等,种植珍贵树种84万株,义务植树310万株,对1262个自然屯进行村屯绿化;城镇绿化3000平方米,公路绿化10千米,河流绿化36千米,有效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石漠化综合治理见成效

大化是溶岩地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县。2015-2017年,大化瑶族自治县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治理溶岩面积1084.76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738.83平方公里。

【旅游篇】

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建设中国康养美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全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康养美食为龙头,以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为两翼,以达吽美食小镇、“梦里清坡”主题小镇、红水河长寿养生旅游度假山庄、瑶泉生态养生度假区、北景休闲渔业小镇、鳄鱼岛旅游度假区等景区为支撑,依托“美景、美食、奇石,养心、养生、瑶乡”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培育了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消费新热点。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红水河百里画廊、岩滩湖光山色三大景区日趋成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旅游品牌和档次明显提升。

2017年,该县共接待中外游客1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目前,着力创建县城4A景区,打造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自驾游、“梦里清坡”、弄丹木棉山庄乡村休闲游和美食体验游等品牌旅游线路,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吸引力。

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还依托“中国绿色食材基地县”这一金字招牌,不断做大做强“美食”产业,“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壮瑶大席”已经在全区叫响,成为大化的新名片。

2016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先后举行了“有积(鸡)有余(鱼)”厨艺大赛、首届乡(镇)村长寿特色美食厨艺大赛、长寿特色美食大赛、乡村特色美食主题大赛、迎春“乡村厨艺大比拼”活动、广西好年货2017金桥土货食材狂欢节大化主题日活动等赛事活动,长寿特色美食品牌和美食文化逐渐成为大化消费新热点,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拉动绿色食材产业发展壮大。壮瑶大席、六也鱼怪、韭鲜汤、全鸡宴、全羊宴、全鱼宴和瑶家簸箕宴、壮族土司宴、极品生态宴在广西东盟美食大赛中获得金银奖项11项,有效拉动了旅游、住宿、餐饮业融合发展。

【脱贫篇】

大化属“老、少、山、穷、库”县份,土地稀少贫瘠,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自然资源缺乏,生存条件恶劣,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七百弄、板升、雅龙等乡镇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严峻,脱贫工作任重道远。

2015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以“攻坚拔寨”的决心和信心决战贫困,誓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通过该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该县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20.71万下降到2017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从43.65%降至17.64%,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大化瑶族自治县正着力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民族新城等16个县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区),形成了以县城安置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各乡镇安置点建设的梯度开发格局;正在着力推动贫困户增收渠道全覆盖、住房保障全覆盖、公共服务保障全覆盖,着力决战决胜深贫,决胜小康。

——易地搬迁挪穷窝

截至2018年9月,该县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共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16个,已搬迁入住4705户21550人,并积极为贫困户移民搭建就业平台,促进移民安居乐业。

——产业培育强支撑

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力培植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打造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产业基地、扶贫产业园区。创建有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民族新城农民工创业园、六也乡野生山葡萄产业种植基地、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区、大化镇生态沙糖桔产业园、北景镇淡水养鱼产业基地等;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整合扶贫资金1.5亿元,发展核桃、山葡萄、砂糖橘等示范区16个;打造生态食材基地县,重点发展无公害玉米、旱藕粉、七百弄鸡、大头鱼等产业。2017年,该县共培育农民合作社96家,发展七百弄鸡养殖170万羽,覆盖贫困户4000余户;发展山羊养殖35万只,出栏19万只。

——铺设山村幸福路

2016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投资3亿多元,开工建设20户以上屯级道路512条950公里。还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集中供水工程100处,实施家庭水柜建设2848座,解决4.9万人饮水难问题。

【文化篇】

30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新闻市场管理等各项工作,助力扶贫攻坚,取得良好的效果。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大化瑶族自治县布努瑶祝著节、壮族“三月三”歌圩、奇石文化旅游节、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富有特色,渐成品牌。基层群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文艺队伍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县城区有12支业余文艺团队,16个乡镇155个行政村都成立有业余文艺队,屯级文艺团队也迅猛发展,社会文化风气日愈清朗。

——竞技体育迅速崛起

近年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竞技体育运动,“红河杯”男子篮球赛、红水河库区国际垂钓大赛等品牌赛事日臻成熟,同时积极参与区内举办的“拔群杯”篮球比赛、自行车拉力赛等赛事。县内球类比赛等各种竞技比赛精彩纷呈,全民健身氛围浓厚。

——阵地建设日臻完善

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有县城区民族文化体育中心、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广场、江滨中心广场、铜鼓广场、三月三广场、将军山公园、江滨休闲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16个乡镇文化及文体活动场所,158个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及篮球场、戏台等。该县电视覆盖率达92%、广播综合覆盖率达100%。

——民族技艺薪火相传

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加大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每年都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培训传承活动。贡川手工纱纸制作工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和壮族歌舞《打榔》、江南《喊歌》、板升《瑶族竹鼓舞》、布努瑶《祝著节》、六也鱼怪制作技艺、贡川榨粉制作技艺、壮族粽粑节、布努瑶《喜鹊之歌》等列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望篇】

“十三五”时期,大化瑶族自治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统筹“三区发展”,打赢“三场战役”,实现“四大突破”,推进“五化同步”,即“13345”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

统筹“三区发展”,即根据地理分布,将县域分为城镇区、石山区、库区3个布局功能区。城镇区重点抓好“一城三镇”建设及撤乡建镇工作,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石山区重点实施移民搬迁及发展特色种养业,对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就地脱贫条件的山区贫困人口进行移民搬迁,对有条件的石山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着力打造大化“七百弄鸡”等一批特色品牌;库区重点发展淡水养殖及长寿养生旅游业,做大做强“大化大头鱼”等红水河鱼品牌,着力打造高端长寿养生旅游产业。

打赢“三大战役”,即实施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县庆项目建设大会战,让该县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四大突破”,即通过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业和加快推进电商物流服务业,促进大化在现代特色农业、新型工业、旅游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实现新的突破。

推进“五化同步”,即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

展望未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化瑶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将倍加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现代特色产业、新兴工业、全域旅游业、康养服务业、电子商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和绿色化水平,主动融入南宁一小时经济圈、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圈,努力建设绿色康养、幸福美丽、多姿多彩新大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版图片均由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使命引领·实干担当|专访山东太保寿险党委书记、总经理邓刚

建党百年践初心 三十而立再出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对金融工作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民生提出了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也持续的体现职责担当。在迎接建党百年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重磅推出“使命引领,实干担当”建党百年金融访谈录,邀请行业领军人物,畅谈使命担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中国太保是国内首家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综合保险集团,连续10年入选世界500强,作为中国太保在山东的寿险分支机构,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在山东寿险市场上占比位列前三甲。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国太保也正式进入而立之年,在喜迎太保建司30周年之际,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是如何坚持党建来引领各项工作的?

邓刚:一直以来,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坚持抓党建从工作出发、抓工作从党建入手,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服务 社会 经济民生,打造“行业 健康 稳定发展的引领者”提供坚强保障。

2020年,山东分公司党委从组织设置标准化、班子队伍标准化、党员管理标准化、组织生活标准化、工作载体标准化、机制建设标准化、基础保障标准化等七个方面,全面推进辖内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此同时,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党委通过党委书记带头示 范讲党课,党支部书记阅读一本史书、讲授录制微党课等一系列形式,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努力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善于作战、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我们国家一再强调保险要姓保,请介绍一下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在围绕发挥保险主业,对接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服务全省经济 社会 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邓刚:去年,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共实现规模保费160余亿元,保费总量在太保集团公司内排名第一,在山东寿险市场占据前三位,在市场和公司集团内部各项经营指标均位居前列;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累计服务个人客户508万件、团体客户29.8万件,全年累计赔付13.17亿元(不含大病保险),同时为客户提供贷款130.23亿元。

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连续多年承保了潍坊、淄博、泰安、枣庄等多地市、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居民意外险、城乡居民扶贫特惠保险、城镇职工护理保险等政策性民生医疗保障业务,承保的服务人数超过1500万人,累计赔付30.55亿元。2020年,公司还承办了山东省首款普惠保险——齐惠保项目,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作为主承保方为116.5万参保群众提供了保险金额23300亿元,累计支付赔款1905.93万元。

作为中国太保在山东的分支机构,山东分公司积极协调、调动集团公司资源,助推山东当地经济的发展。公司近年来在山东省投资合计约419亿元。其中包括:山东新巨龙能源债权投资计划、济南公租房债权计划、济南西城商业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青州市南阳河综合治理债权投资计划、日照港码头项目债权投资计划、还有中铝山东有限公司股权投资计划、济南轨道交通债权投资计划(二期)等等。同时另有股票、债券投资等约203亿元,定期存款约10亿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保险行业是我国的阳光产业,未来保险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于保险企业,服务水平至关重要,请介绍一下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是如何通过服务来履行职能的?

邓刚:当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 科技 深刻影响着行业发展。近年来,太保公司通过 科技 创新,以 科技 赋能、服务增值为主线,构建AI智能应用为主体的智能应用服务新渠道,充分体现了“责任、智慧、温度”的“太保服务”。2020年,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持续推进智能承保、自助理赔、线上保全等服务手段,打造济南智享家坐享服务门店。同时我们也试点推进部分险种理赔预付和小额闪赔项目,为客户提供治疗前预付部分赔款和小额低风险案件无病历自动理赔服务,让“数据多跑腿,客户少跑路”。

近年来,中国太保寿险+ 健康 模式全面铺开,以“太保蓝本”为代表的 健康 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覆盖了 健康 管理、重大疾病绿色通道以及高端医疗服务等多个层面;生命银行“白泽计划”精准医疗,通过细胞存储备份生命;“太保蓝本·健享家”提供五星级私人 健康 管家式尊享服务,能够充分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同时寿险加养老模式初见成效,“太保家园”高端养老社区布局加快,成都、大理、杭州等8个养老社区项目开工建设,能够满足服务新时代美好养老生活,尽享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客户需求。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民生问题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请邓总介绍一下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是如保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工作,彰显企业责任担当的?

邓刚: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主动承担 社会 责任,充分发挥保险专业优势,在医疗扶贫和定点产业扶贫方面积极作为,为山东省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医疗扶贫与 健康 扶贫方面,公司积极参与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扶贫项目,为140.5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近6592亿元的保额保障,累计赔付金额2.78亿元。其中,2020年-2021年1季度,为25.06万名建档立卡人口,提供1253亿元保额医疗风险保障,赔付1.68亿元;与枣庄扶贫办开展合作,为全市38.56万人次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提供3800亿元风险保障。

在定点扶贫方面,2017年开始,公司启动菏泽陈集镇焦庄村定点扶贫项目,派出驻村干部驻村当地的定点扶贫村担任驻村书记,在公司内成立“焦庄村精准扶贫先锋队”,并充分借助与该村党支部建立党建联建单位方式,为焦庄村脱贫荐言献策,为扶贫提供组织保障。2018年,向菏泽焦庄村捐赠了44.34万元,开展了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近年来多次向该村贫困小学生、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并组织免费 健康 体检。2020年,山东分公司利用太保集团精准扶贫电商平台——彩虹平台,开展“泉遇彩虹·为爱代言”消费扶贫带货直播活动,我们总共销售金额达到40余万元,也为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生产生活方面,我们尽了我们公司应有的责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不平凡的2020年,需要用不平凡的执着、坚韧来纪念。面对去年的疫情大考和国家脱贫攻坚战,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做了什么样的工作?

邓刚: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迅速行动,勇担责任,用实际行动书写“责任、智慧、温度”的太保服务。一是险种拓展新冠责任。公司对16款长期疾病保险产品,在保费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新冠责任的扩展;二是提供非接触式服务。大力推进新技术应用,拓展线上、移动、视频、电话等非接触式服务方式;三是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快速响应,公开公布新冠6项理赔服务承诺,在推出多渠道智能理赔的基础上,同时主动联系医院,协助提供理赔病历邮寄服务,简化快赔手续。四是多次慰问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多名公司员工甚至主动参与到社区抗疫工作中。五是开展了党员自愿捐款活动,全辖765名党员自愿捐款7万余元。

在公益扶贫方面,公司主动发起建立了 “一滴水”专项扶贫公益基金,旨在为山东省贫困孩子和家庭提供专项资助。近年来,山东分公司先后启动“益暖齐鲁·为爱同行”资助贫困小学生活动、“希望太平洋·圆梦行动”资助贫困高考学子活动、“希望太平洋·让爱有声”关爱贫困听障儿童活动,累积捐款582万元。其中,“益暖齐鲁·为爱同行”资助贫困小学生活动入选了中保协扶贫先锋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承担综合金融大型企业责任,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有什么思路?

邓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恰好也是中国太保建司30周年,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三最一引领”目标愿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百年践初心,三十而立再出发”等主题活动,规范做好基层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抓好营销员党员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落实公司“长航行动”开好局、起好步,为山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和 社会 经济发展贡献“太保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感谢邓总对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党建工作的详细介绍,让我们对中国太保寿险山东分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彰显时代担当的经验做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祝愿而立之年的太保在助力山东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工作中更加有担当,有作为。

西安高新区三期2025年规划

法律分析:2021年是高新区“三十而立再出发”之年。作为“硬科技”概念策源地,西安高新区聚焦建好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理念,加快围绕“5+5+6+1”产业布局。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市考排名中,位列全市开发区第一。

法律依据:《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规划(2020-2023年)》 高新区将以“123489”为发展硬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即:以“支持硬科技研发—畅通硬科技转化—培育硬科技企业—做强硬科技产业”为核心主线;突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链融合”;持续推进“转化一代、突破一代、探索一代”三代技术,率先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持续推进四大硬科技产业集群的引领性布局,实施八大强链行动,落实九项重点任务,打造一流硬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神舟十四号任务内容

神舟十四号任务内容

  神舟十四号任务内容,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亲手参与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越建越大”。神舟十四号任务内容。

  神舟十四号任务内容1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浩瀚太空再度迎来中国人逐梦苍穹的身影。

  6月5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告捷。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3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这次发射任务有何看点?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又肩负哪些使命?

  5月29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组合体正在转往发射区途中。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出征:“神箭”再创新纪录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站立时长达到近10个月,刷新了此前遥十三火箭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

  为何火箭发射升空前要“站”这么久?专家告诉记者,自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随着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成功返回,遥十四火箭也结束了应急救援值班任务,由应急状态转入正常任务状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介绍:“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达到100%,被誉为中国神箭。”

  为了进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消除薄弱环节,研制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这就好比考试成绩要从90分提高到91分,甚至91.1分,哪怕是0.1分的提升,背后的工作也并不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说。

  为此,研制团队不仅提前对长期竖立状态下火箭诸如火工品承载能力、螺栓预紧力等开展了专门的试验验证,并且保证火箭竖立时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还会在火箭转入正常任务状态后对箭上螺栓拧紧力矩、密封产品的密封性等进行复测。

  遥十四火箭发射准备期间,型号团队还需同步开展遥十五火箭的装配和测试等,完成应急救援状态的设置。

  “通过去年两次任务探索实施流程并行与优化,今年发射的准备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常武权说。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陈冬(右)、刘洋(中)、蔡旭哲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目标: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将于2022年下半年全面建成。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地球。

  此次出征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他们肩负着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重要使命。

  “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说。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期的关键一战,困难更多、挑战更大。担任此次任务指令长的陈冬在出征前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宣武门拍摄的中国空间站过境照片(轨迹为多张照片堆栈)。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展望:载人航天“三十而立”再出发

  从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被批准实施,至今已走过近30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十四号,从一人一天进入太空到多人多天进入太空,再到驻留太空3个月、6个月……中国空间站蓝图绘就,飞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然而,空间站工程立项之初,中国航天人面临着很多难题,比如空间站长什么样、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怎么建……任务非常艰巨。

  研制准备长达十年之久,许多空间站工程设计研究人员十年如一日,每个人都把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作为追求和梦想,使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得以突破,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此外,我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均可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同时,我们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郝淳说。

  神舟十四号任务内容2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6月5日7时5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7时56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下达命令,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图:人民日报

  陈冬、刘洋和蔡旭哲3人均为“75后”,3人全部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他们也是我国载人飞行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乘组。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航组第一次全部由第二批航天员组成,无第一批航天员。

   陈冬:最年轻的指令长

  陈冬是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却是乘组中年龄最小的,比刘洋还年轻2个月。

  此前,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就在轨33天。顺利完成这次180天+的任务后,他将超越王亚平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在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陈冬就实际操作过机械臂,完成机械臂人机协同。

  陈冬 图:人民日报

  陈冬,籍贯河南郑州,1978年12月出生于河南洛阳。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2月,被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返回后,还没来得及缓口气,陈冬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去。空间站时代,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神舟十一号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工作量、复杂性和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作为指令长,陈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槽失重训练是模拟失重环境,训练太空出舱的能力。陈冬把训练中遇到的每个障碍都当成难得的训练机会。一次,在更换新型水下训练服后,配套的鞋子和脚限位器第一次进行匹配,陈冬试了几次怎么都卡不进去,最后依靠潜水员的协助穿上,才把整个训练流程做完。

   刘洋:十年后重返太空

  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也是此次乘组中级别最高的,为特级航天员。

  而且她还是博士,此次任务也将再次完成太空教学,期待今年《开学第一课》和太空课堂的天地互动。

  刘洋 图:人民日报

  刘洋,籍贯河南林州,1978年10月出生于河南郑州。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0月,被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备战空间站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在太空驻留时间更长,出舱活动成为常态……这些都对航天员的知识、技能、体力、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洋需要熟悉舱内设备、管路连接、出舱活动、机械臂、科学研究等极为复杂的内容。刘洋认为,没有捷径,只有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训练。

  出舱活动训练是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的训练。其中,水下训练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刘洋认为与任务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就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航天员进行舱外服水下试验 图:新华社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当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中时,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的头盔面窗后,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使得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

  工作间隙,她“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和试验指挥人员都建议她上岸休息,她回绝了。每套水下服的寿命有限,下一次水就减少一次寿命,她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终止整场试验,于是咬牙坚持挺过整场水下试验。

   蔡旭哲:为飞天备战十二年

  除了陈冬和刘洋,在这次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当中还有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航天员蔡旭哲。

  蔡旭哲 图:人民日报

  蔡旭哲,男,汉族,籍贯河北深州,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为了这一天,蔡旭哲准备了12年。航天员的飞天之路,都是由繁重的学习、艰苦的训练堆砌而成。

  转椅训练曾是蔡旭哲的弱项。第一次坐转椅练习时,他非常痛苦,脸色苍白,腹内翻江倒海,久久不能恢复。考核结果是二级,虽然及格了,但蔡旭哲坚持要做到优秀。

  水槽失重训练,一练就是大半天。穿着坚硬的水下训练服,像是在身上套了一艘“人”形飞船。饿了只能喝水,痒了也不能挠,有时身上被服装关节的硬结构硌破了皮也只能咬牙坚持;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与外界彻底隔绝,在狭小密闭环境中,三天三夜不能睡觉,其间还要忍着疲劳完成大量的工作……

  上百门科目,每个科目挑战的几乎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蔡旭哲就是这样沿着这些台阶一步步攀登而上。

  所有航天员都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执行任务的能力。但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一直没有机会飞向太空。他知道,中国载人航天跨越发展,空间站时代的任务越来越多,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机会也会增多,只有更加努力训练,才能更好地迎接机会的到来。

  神舟十四号任务内容3   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

  此次神舟十四号任务将创下多个“首次”,包括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同时在轨驻留,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等。

   “神十四”任务期间,中国空间站完成三舱建造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入轨后,将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到达空间站后下方大约50公里的位置,最终姿态调整为垂直飞行后停靠于空间站下方径向对接口,将3位航天员送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而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舟十四号也是神舟系列飞船第9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意义重大。2022年是空间站全面建成投入运营之年。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通过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次载人飞行等任务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计划2022年全面建成。

  服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于5月10日发射成功。接下来的半年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迎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大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利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验证和舱外载荷安装等建造工作,见证并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亲手参与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越建越大”。

  与此同时,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将在太空“出差”近6个月后,迎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访问并完成轮换。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将共同遨游太空,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届时,6位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实现共同在轨驻留,在遥远的太空中,他们将一起把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建设得“更温馨、更舒适”。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达7个月,创下最长时间纪录

  执行发射任务前,除了作为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还有一个身份,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应急救援飞船。

  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展开与航天员绝对安全,神舟飞船要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为此,研制人员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的太空救援能力。因此,从进入发射场并完成待命状态设置以来,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已达7个月,创下了最长时间纪录。

  为确保飞船状态满足条件,神舟十四号待命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技人员首次开展“北京-酒泉”远程发射场巡检工作,确认了飞船状态满足应急发射条件,验证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模式有效,有力支撑神舟飞船“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的需要,为后续该模式的持续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完成神舟十四号任务,科技人员采用了多项技术和产品来保驾护航。为顺利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作为关键测量敏感器,继续承担中远距离空间飞行器间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的精确测量任务,助力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不同,神舟十四号飞船在轨期间,飞船将经历复杂而严酷的在轨环境考验。尤其是在空间站组装和建造过程中,由于飞船在径向对接口停靠,将会被三个巨型舱体及其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遮挡,给飞船的发电能力、舱外设备热控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带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说,在轨运行期间,最复杂的时候,停靠在径向对接口的神舟十四号将依次被5个飞行器遮挡,太阳帆板发电将受到组合体遮挡的较大影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设计师为此提前识别了空间站建造阶段各种飞行工况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通过地面和太空的测试验证,解决了由于遮挡造成的神舟十四号飞船能源供需平衡难题。

   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长达近10个月

  据介绍,今年将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其中,长二F火箭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

  自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此次发射的长二F遥十四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与应急值班“站岗”3个月的长二F遥十三火箭相比,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时长翻倍。如果从2021年8月17日“吊装起竖”算起,再加上发射准备时间,其竖立时间长达近10个月,这也刷新了此前长二F遥十三火箭创下的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是迄今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竖立时间最长的一枚。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高可靠、高安全、高适应性是长二F火箭始终不变、摆在首位的目标,研制团队持续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使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上新台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介绍,目前,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达到0.9894,安全性评估值达到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

  30年间,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自1999年首飞迄今,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成功率100%。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运营过程中担纲重任。

神舟十四号乘组名单

神舟十四号乘组名单

  神舟十四号乘组名单,2022年是空间站全面建成投入运营之年。 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意义重大。此次神舟十四号任务将创下多个“首次”,神舟十四号乘组名单。

  神舟十四号乘组名单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6月5日7时5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7时56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下达命令,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图:人民日报

  陈冬、刘洋和蔡旭哲3人均为“75后”,3人全部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他们也是我国载人飞行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乘组。其中,陈冬参加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刘洋参加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蔡旭哲是首次飞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航组第一次全部由第二批航天员组成,无第一批航天员。

   陈冬:最年轻的指令长

  陈冬是神舟十四号任务的指令长,却是乘组中年龄最小的,比刘洋还年轻2个月。

  此前,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就在轨33天。顺利完成这次180天+的任务后,他将超越王亚平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在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陈冬就实际操作过机械臂,完成机械臂人机协同。

  陈冬 图:人民日报

  陈冬,籍贯河南郑州,1978年12月出生于河南洛阳。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2月,被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返回后,还没来得及缓口气,陈冬紧接着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中去。空间站时代,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神舟十一号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工作量、复杂性和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作为指令长,陈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槽失重训练是模拟失重环境,训练太空出舱的能力。陈冬把训练中遇到的每个障碍都当成难得的训练机会。一次,在更换新型水下训练服后,配套的鞋子和脚限位器第一次进行匹配,陈冬试了几次怎么都卡不进去,最后依靠潜水员的协助穿上,才把整个训练流程做完。

   刘洋:十年后重返太空

  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也是此次乘组中级别最高的,为特级航天员。

  而且她还是博士,此次任务也将再次完成太空教学,期待今年《开学第一课》和太空课堂的天地互动。

  刘洋 图:人民日报

  刘洋,籍贯河南林州,1978年10月出生于河南郑州。2012年6月,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0月,被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备战空间站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在太空驻留时间更长,出舱活动成为常态……这些都对航天员的知识、技能、体力、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洋需要熟悉舱内设备、管路连接、出舱活动、机械臂、科学研究等极为复杂的内容。刘洋认为,没有捷径,只有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训练。

  出舱活动训练是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的训练。其中,水下训练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刘洋认为与任务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就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航天员进行舱外服水下试验 图:新华社

  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进行水下验证试验,刘洋主动报名。当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10米深的水槽中时,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的头盔面窗后,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使得她产生巨大的眩晕感。

  工作间隙,她“挂”在舱壁上一动不动。医生和试验指挥人员都建议她上岸休息,她回绝了。每套水下服的寿命有限,下一次水就减少一次寿命,她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终止整场试验,于是咬牙坚持挺过整场水下试验。

   蔡旭哲:为飞天备战十二年

  除了陈冬和刘洋,在这次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当中还有一个新面孔,他就是航天员蔡旭哲。

  蔡旭哲 图:人民日报

  蔡旭哲,男,汉族,籍贯河北深州,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训练基地某团某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为了这一天,蔡旭哲准备了12年。航天员的飞天之路,都是由繁重的学习、艰苦的训练堆砌而成。

  转椅训练曾是蔡旭哲的弱项。第一次坐转椅练习时,他非常痛苦,脸色苍白,腹内翻江倒海,久久不能恢复。考核结果是二级,虽然及格了,但蔡旭哲坚持要做到优秀。

  水槽失重训练,一练就是大半天。穿着坚硬的水下训练服,像是在身上套了一艘“人”形飞船。饿了只能喝水,痒了也不能挠,有时身上被服装关节的硬结构硌破了皮也只能咬牙坚持;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要求与外界彻底隔绝,在狭小密闭环境中,三天三夜不能睡觉,其间还要忍着疲劳完成大量的工作……

  上百门科目,每个科目挑战的几乎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蔡旭哲就是这样沿着这些台阶一步步攀登而上。

  所有航天员都通过考核,全部具备了执行任务的能力。但由于飞行任务次数限制,蔡旭哲一直没有机会飞向太空。他知道,中国载人航天跨越发展,空间站时代的任务越来越多,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机会也会增多,只有更加努力训练,才能更好地迎接机会的到来。

  神舟十四号乘组名单2   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开启。

  此次神舟十四号任务将创下多个“首次”,包括将在太空迎来神舟十五号飞船对接空间站,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同时在轨驻留,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等。

   “神十四”任务期间,中国空间站完成三舱建造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顺利入轨后,将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到达空间站后下方大约50公里的位置,最终姿态调整为垂直飞行后停靠于空间站下方径向对接口,将3位航天员送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而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舟十四号也是神舟系列飞船第9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神舟十四号任务意义重大。2022年是空间站全面建成投入运营之年。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通过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两次载人飞行等任务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计划2022年全面建成。

  服务神舟十四号任务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已于5月10日发射成功。接下来的`半年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在轨迎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行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大小机械臂在轨验证、利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验证和舱外载荷安装等建造工作,见证并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亲手参与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越建越大”。

  与此同时,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将在太空“出差”近6个月后,迎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访问并完成轮换。神舟十四号、十五号将共同遨游太空,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届时,6位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实现共同在轨驻留,在遥远的太空中,他们将一起把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建设得“更温馨、更舒适”。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达7个月,创下最长时间纪录

  执行发射任务前,除了作为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还有一个身份,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应急救援飞船。

  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展开与航天员绝对安全,神舟飞船要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为此,研制人员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的太空救援能力。因此,从进入发射场并完成待命状态设置以来,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已达7个月,创下了最长时间纪录。

  为确保飞船状态满足条件,神舟十四号待命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技人员首次开展“北京-酒泉”远程发射场巡检工作,确认了飞船状态满足应急发射条件,验证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模式有效,有力支撑神舟飞船“一年两艘”常态化发射的需要,为后续该模式的持续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完成神舟十四号任务,科技人员采用了多项技术和产品来保驾护航。为顺利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作为关键测量敏感器,继续承担中远距离空间飞行器间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的精确测量任务,助力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不同,神舟十四号飞船在轨期间,飞船将经历复杂而严酷的在轨环境考验。尤其是在空间站组装和建造过程中,由于飞船在径向对接口停靠,将会被三个巨型舱体及其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遮挡,给飞船的发电能力、舱外设备热控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带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介绍说,在轨运行期间,最复杂的时候,停靠在径向对接口的神舟十四号将依次被5个飞行器遮挡,太阳帆板发电将受到组合体遮挡的较大影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设计师为此提前识别了空间站建造阶段各种飞行工况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通过地面和太空的测试验证,解决了由于遮挡造成的神舟十四号飞船能源供需平衡难题。

   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长达近10个月

  据介绍,今年将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其中,长二F火箭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

  自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此次发射的长二F遥十四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与应急值班“站岗”3个月的长二F遥十三火箭相比,长二F遥十四火箭“站岗”时长翻倍。如果从2021年8月17日“吊装起竖”算起,再加上发射准备时间,其竖立时间长达近10个月,这也刷新了此前长二F遥十三火箭创下的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是迄今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竖立时间最长的一枚。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高可靠、高安全、高适应性是长二F火箭始终不变、摆在首位的目标,研制团队持续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使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再上新台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介绍,目前,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达到0.9894,安全性评估值达到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

  30年间,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自1999年首飞迄今,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成功率100%。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运营过程中担纲重任。

  神舟十四号乘组名单3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浩瀚太空再度迎来中国人逐梦苍穹的身影。

  6月5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告捷。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3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这次发射任务有何看点?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又肩负哪些使命?

  5月29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组合体正在转往发射区途中。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出征:“神箭”再创新纪录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站立时长达到近10个月,刷新了此前遥十三火箭站立6个多月的纪录。

  为何火箭发射升空前要“站”这么久?专家告诉记者,自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就是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应急救援火箭。随着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成功返回,遥十四火箭也结束了应急救援值班任务,由应急状态转入正常任务状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荆木春介绍:“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达到100%,被誉为中国神箭。”

  为了进一步提升火箭可靠性,消除薄弱环节,研制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这就好比考试成绩要从90分提高到91分,甚至91.1分,哪怕是0.1分的提升,背后的工作也并不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说。

  为此,研制团队不仅提前对长期竖立状态下火箭诸如火工品承载能力、螺栓预紧力等开展了专门的试验验证,并且保证火箭竖立时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还会在火箭转入正常任务状态后对箭上螺栓拧紧力矩、密封产品的密封性等进行复测。

  遥十四火箭发射准备期间,型号团队还需同步开展遥十五火箭的装配和测试等,完成应急救援状态的设置。

  “通过去年两次任务探索实施流程并行与优化,今年发射的准备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常武权说。

  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陈冬(右)、刘洋(中)、蔡旭哲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目标: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以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已圆满完成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转入全面建造阶段,并将于2022年下半年全面建成。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地球。

  此次出征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堪称“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组”,他们肩负着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重要使命。

  “在长达6个月的飞行中,航天员们要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包括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2次转位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说。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期的关键一战,困难更多、挑战更大。担任此次任务指令长的陈冬在出征前说:“我们乘组一定会以满格的信心、满血的状态、满分的表现,坚决完成任务。”

  2021年12月19日在北京宣武门拍摄的中国空间站过境照片(轨迹为多张照片堆栈)。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展望:载人航天“三十而立”再出发

  从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被批准实施,至今已走过近30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再到神舟十四号,从一人一天进入太空到多人多天进入太空,再到驻留太空3个月、6个月……中国空间站蓝图绘就,飞天梦伸向更远的天际。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然而,空间站工程立项之初,中国航天人面临着很多难题,比如空间站长什么样、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怎么建……任务非常艰巨。

  研制准备长达十年之久,许多空间站工程设计研究人员十年如一日,每个人都把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作为追求和梦想,使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得以突破,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此外,我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均可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同时,我们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郝淳说。

后缀: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十而立再出发

出处:好吉味美食

网址:http://www.jopbegv.cn/post/781.html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欢迎转载,但请保留该声明

评论

访客

Powered ByZ-Blog. 浙ICP备2023008181号-4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欢迎转载,但请保留该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