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将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

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将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

大家好,今天小编带来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将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将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将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

新华社福州12月12日电(记者陈弘毅付敏)有“客家祖地”之称的福建省龙岩市,最近出台系列举措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

据悉,龙岩市将鼓励台湾机构与龙岩开展广播电视、电影电视剧等方面交流合作,鼓励台湾媒体与龙岩媒体开展“重走客家迁徙路”交流活动,制作《两岸客家》《美食美客》等两岸客家文化题材节目。

龙岩将对台商台胞在龙岩设立文化创意企业给予积极扶持,支持两地文创产品进入文创集市定期进行展览、展示、交易,并做深度宣传推广。鼓励和支持台湾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龙台工艺美术品生产制造基地、海峡佛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农民画产业园。

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将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时,龙岩还将加强两岸客家文化、客家文艺、宗祠族谱等领域学术研究交流,吸引和支持台湾艺术家参与龙岩市艺术创作团队,共同打造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等题材的艺术作品。龙岩鼓励推荐台胞参与省市相关文学艺术评奖活动和项目。

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是汉族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聚集地,全市有200多万客家人,占总人口四分之三。龙岩是国家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祖籍闽西的台胞有数十万人。

坎市镇的民俗风情

龙岩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也是客家的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289万人中,80%是客家人。龙岩曾为 “古汀州”,客家文化、客家建筑、客家民俗风情积淀深厚,是客家民系的重要起点。今年7月,龙岩市下属的永定客家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再次使龙岩扬名海外。
两岸客家同根同源,相同的文化认同使台湾客家乡亲回到闽西客家祖地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近年来,台湾一批又一批客家社团跨越海峡,来到闽西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日前,由国务院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福建省台办、龙岩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在有“客家祖地”之称的龙岩市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福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客家知名人士近200人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多篇,广泛涉猎客家文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价值;客家文化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闽台客家文化渊源、传承与发展;客家文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内容。
台湾现有客家人400多万,是人口数量位居第二的族群。他们的先辈一部分来自福建,大部分来自广东。但广东客家基本上是从闽西迁过去的,因此,台湾客家的根既在广东,也在福建,归根到底是在闽西的观点,这是本次会上多位发言者和论文提交者所表述的观点。
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张佑周教授在其《弘扬客家文化精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论文中提出,客家文化大抵形成于“两宋”时期,中原汉族移民是客家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客家文化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以儒家伦理道德和老庄处世哲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慎终追远、念祖思乡的情结和聚族而居、敦亲睦族的传统。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继承中华民族守礼节、重道义、好学问、讲伦理之气质,发扬客家先辈刻苦耐劳、冒险犯难、爱国爱家之精神,为当地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有成就更不忘报效祖国、回报故乡。
台湾联合大学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焕云在其论文《全球化时代客家文化与两岸和谐发展之研究》中指出,客家文化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客家文化的互相交流,可以丰富21世纪客家文化的内涵。客家文化强调勤劳、节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以天下为己任”。这些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涵,可以促进海峡两岸朝向和平统一与和谐发展之方向。全球一亿以上的客家人,在新世纪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客家文化,凝聚客家文化意识,为统一中国做出贡献。
海协会副会长、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张铭清在闭幕式上说,没有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不可能有21世纪的中国世纪。弘扬客家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客家人的共同追求和历史使命。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台湾、香港,或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慎终追远,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对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的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这一天全镇上下人如潮,灯似海,欢声炮声连万家,数万名观众都会聚集在卢氏宗祠观赏独特的客家传统婚俗活动--“打新婚”。
打新婚是客家人表孝义、图吉利、维系亲友感情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众多客家风俗活动中实属罕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卢姓人的第五代开基祖--林婆太百年辞世,农历正月十一日出葬。棺木抬到现在的“打新婚”地点,突然天降雷雨,待雨过天晴,抬棺木的人回来却发现棺木不见了。大家认为,这是天赐婆太的好“风水”,于是便在此处筑起林婆太坟墓。林婆太百岁谢世,儿孙满堂,儿孙们为了图个吉利,定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在林婆太坟墓前举行“打新婚”活动,祈求人丁兴旺、幸福安康。
正月十一这天,凡上一年结婚的新婚男女必须参加祭祖活动。中午,客人们酒足饭饱之后,就纷纷赶往坎市东北的祠堂排去看“打新婚”了。只见排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香烟袅袅,铳炮连天。两祠中间草坡凹陷处的“林婆太”坟场(没有墓头的,俗云“天葬地”)前,宽阔的布篷下六张八仙桌拼起的祭坛上,有坐式宫灯、蜡烛台、精雕 果盒、盆景、水仙花之类,还摆满了牲仪、熟食、糕饼、糖果蜜饯(必须摆21行,每行9盘,共189盘),横纵笔直,俨似阅兵方阵。祭坛前方左右,还各摆了一架猪羊。
下午2时许,在喇叭、管弦齐奏声中,“新婚祭”开始了。主祭是去年的“新婚头”(第一个结婚的后生),后面齐刷刷分行排列陪祭的,个个都是新郎官。以往,主祭的新婚头,必须穿长衫马褂大礼服以示严肃,现在时兴西装了。礼仪按部就班,片然有序地进行。当铳炮声响又起,他们正在向老祖宗英灵跪拜时,忽然一个鸣锣开道的人从左祠快步出来,后面两个壮汉搀扶着一个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帽沿下压着一张敬神的“血纸”、右手擎起一个上面写着“早生贵子”四个字纸做的红滚筒(俗称“面棰”)、状甚滑稽的“酒醉公”,满脸通红似醉非醉、跌跌撞撞地紧紧跟着来了。顿时引起全场水泄不通的人群骚动起来,你推我搡,左右相挤。“酒醉公”在林婆太坟前叩头作揖并兜了一个小圈之后,绕过祭坛来到跪在祭坛前的主祭亲郎官身旁,举起“面棰”,不由分说地就从左肩到右肩上下把他滚“打”起来,而且口中念念有词“早(左)生贵子”、“又(右)生贵子”。接着又从他的背后脊梁自上而下滚“打”一遍,口念“双生贵子”(双胞胎)。旁边看热闹的后生,个个捧腹大笑,俏皮的还会大声附和一句:“今年打你,明年生子!”之后,“酒醉公”又挥舞着“面棰”朝每个陪祭的新郎官照“打”不误。有些新郎官不好意思,看到“酒醉公”来了,倏地爬起来钻入旁边人丛中去。谁知逃不了,不用“酒醉公”追赶,已被别人“抓”回来送去“补课”了。这就逗得大家更加好笑。嘻嘻哈哈,整个场面如同一锅滚粥,腾腾的热气上升到了120度。--每年有五十几个新郎官,虽然“漏网”了好些,也够“酒醉公”打得气喘吁吁了。
与“酒醉公”打新郎官的同时,五六个办事后生把十几箩筐的鞭炮搬到林婆太地坟上头,几串几串联起来不断燃放,震耳欲聋地声响也达到了高潮。就这样,经过约莫两个小时的“折腾”,“打新婚”活动才告结束,黑压压的人群心满意足,似乎在精神上也饱餐了一大顿,于是也慢慢地散去了。
“打新婚”民俗活动,参加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是卢姓人都可参加。这一天,北自高陂、虎岗,南自抚市、龙潭,东自培丰、田地,西自堂堡、合溪的乡邻,很多人都会到坎市做客的,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祥和的气氛,成为当地百姓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重要载体。

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将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龙岩市扎实推进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近日,龙岩市公布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各县(市、区)推荐申报的24个项目被列入。至此,全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91个。

  闽西是客家祖地,是客家文化传播发展的原乡故土,文化遗产密集丰富、存续状态良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近年来,我市以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积极打造闽西客家祖地品牌,推动实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让客家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实验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27个责任单位为成员的实验区申报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非遗科、成立市非遗保护中心、设置客家祖地博物馆、筹备成立市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中心??各县(市、区)也对应设立相应保护机构,确保非遗保护和实验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市人大常委会将《龙岩市客家文化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纳入立法工作计划,目前,该《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即将公布实施,实验区建设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整体推进力度持续加强

  9月8日上午,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岩浮竹岭纸帘制作技艺传承体验所在中心城区人民路汇文堂揭牌。据悉,这是我市设立的第53个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

  为更好地开展非遗项目传习、体验、交流、研究、展示等活动,我市大力推进传习阵地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示馆1家,客家文化博物馆6家,设立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53个,建成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完成闽西汉剧、客家十番音乐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体验中心提升项目建设,完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闽西汉剧传承馆项目的主体建设。

  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对全市134个乡镇近2000个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以及传承人进行全方位普查,摸清家底,共收集非遗线索115852条、各类非遗项目36295个;结集出版142本非遗普查成果集。

  国、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持续得到完善。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1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3名。

  此外,我市将实验区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力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

宣传展示活动蓬勃开展

  今年6月17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龙岩市非遗综合性展示馆正式开馆。该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我市丰富多彩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从线上到线下、从触网到入网,近年来,我市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市民见证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触摸闽西客家文化脉络。

  非遗成果也纷纷走进校园、课堂、教材,创新体验方式、激发非遗新活力。全市有85所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组织编纂《武平客家童谣精粹》《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等非遗进校园校本教材;在龙岩学院开设长汀剪纸、凿字技艺课程,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与技术?线上课程33个;策划推出永定土楼、长汀古城、连城培田、武平兴贤坊、上杭瓦子街等5条非遗研学精品路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文化下乡、文艺轻骑兵、周周有戏看活动。

  按照?一县一特色?要求,我市持续培育打造客家民居品牌、客家寻根文化品牌、客家民俗文化品牌、客家文艺品牌、客家美食品牌,策划推出?客家民俗风情体验?等七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在永定土楼、武平兴贤坊、连城冠豸山、长汀八喜馆等重点景区开展非遗常态化演出;我市?看世遗永定土楼?体验非遗传经典?入选全国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畅游非遗名城 尽享古韵风采?入选全国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融媒体记者 曾燕福)

后缀: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将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

出处:好吉味美食

网址:http://www.jopbegv.cn/post/886.html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欢迎转载,但请保留该声明

评论

访客

Powered ByZ-Blog. 浙ICP备2023008181号-4

您的支持是对博主最大的鼓励,感谢您的认真阅读。欢迎转载,但请保留该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