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带来从钟楼到怀表数千年来钟表是如何变小的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任何历史,又都是关于人的历史。在大屠杀中逃往瑞士日内瓦的钟表匠,终究成就了这座钟表城;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差点命丧断头台的“国王的制表师”,始终在思考如何对抗地心引力;一个国破家亡流落异乡,卖表只为求一口饭的波兰士兵,最后创立了“表王”;一个花了100年蜕变为制表之都却在轰炸中灰飞烟灭的荒凉的采矿小镇,在45年后实现浴火重生……
在真实的战争之外,制表业内部的博弈也从未停止。不同品牌、不同国家的制表师各显其才。当人们不想再依赖高高的钟楼,于是便有了更小的摆钟;当水手不想在大海中迷航,于是便有了航海钟;当飞行员腾不出手掏出怀表,那就想办法把表戴在手上;当潜水员差点死于氧气耗尽,那就做一块可以计时的潜水表……
1.计时器的发展历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类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订了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日历。
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人已制作日晷来纪录。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 30天,每天分为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300年:中国开始使用日晷。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历,每月29天和30天 相轮。与此同时,玛亚人创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历。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 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 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纪 元 朝 代 计时仪器史 主要文献 公元前2357~2258年 尧 出现用日晷来测时 殷墟出土卜辞“尚书·尧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战国 中国的漏壶记时已达很高的水平 “周礼”、“初学记”、唐孔款达“诗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汉 日晷和漏刻计时同时使用 “前汉书”、“中国科学技术史”、“日晷” 公元85年 东汉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辑佚书”、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 公元132年 东汉 张衡制漏水浑天仪 “晋书” 公元450 梁 “停表刻漏”,又名“马上奔驰”、殷夔制漫水或恒定水位漏 “初学记”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隋 耿询、宇文恺制大称式刻漏,献于隋炀帝 “玉海”卷十一、“国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唐 吕才制“多壶式受水壶刻漏” “事林广记”、“六经图” 公元618~906年 唐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并于十七世纪前传入欧洲 “山居新话”、“中国科学技术史”、“日晷” 公元725年 唐 梁令瓒,一行制擒纵机构 “新唐书·天文志”、“中国科学技术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肃制“莲花漏” 初学记 公元1135年 金 出现复式多壶漫流刻漏 “六经图”、“大清会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简、于渊、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学记”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梦溪笔谈”、“浮漏仪” 公元1090年 北宋 苏颂、辅公濂制水运仪像台 “新仪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钟和灯钟记时在中国广为流行 洪刍“香谱”、杨禹“山居新话” 公元1260年 元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传入(携带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国科学技术史”
2.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大明灯漏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浑天仪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水运仪象台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 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新仪象法要》所载"天衡"图未绘出枢轮和装在枢轮上的受水壶,而书中的文字描述又仅寥寥数语:"枢轮直径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辐双植于一毂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每洪夹持受水壶一,总三十六壶,每壶长一尺,阔五寸,深四寸.于壶侧置铁拨牙以拨天衡关舌."因此对受水壶的结构,特别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测,其中有一种方案采用了可倾式受水壶.当枢轮圆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壶积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时,左天锁挡住枢轮的一个轮辐,使枢轮不能转动.当积水到达一定的重量时,枢权(重锤)不足以平衡受水壶重力时,受水壶围绕转轴向下倾转.装在壶侧的铁拨牙压迫格叉和关舌下降,关舌通过天条带动杠杆,使天关和左天锁上提,枢轮得以转动.转过一个受水壶后,格叉和关舌又上升,天关连同左天锁下落,枢轮的下一对轮辐又被挡住.右天锁的作用是防止枢轮转动时回弹.天权和枢权是两个平衡重锤.天权用于平衡左天锁和天关的一部分重力,可调整天衡机构的工作灵敏度.枢权用于调整枢轮转动一对轮辐时受水壶所需的受水量,即间歇运动的周期,从而校正计时的误差.。
3.人类历史计时工具的发展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订了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日历。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天分为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历,每月29天和30天相轮。与此同时,玛亚人创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历。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协调时间时。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铯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4.计时工具发展的历史 圭表、日晷、漏壶、浮子、漏箭、漏水浑天仪、停表刻漏、恒定水位漏 、大称式刻漏、多壶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纵机构、莲花漏、多壶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运仪像台、地平式日晷、机械闹钟、秒表、沙漏、怀表、自摆钟、石英钟、原子钟、超冷铯原子钟、香钟。
早期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类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古埃及文明制订了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日历。
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人已制作日晷来纪录。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 30天,每天分为360个周期,每个周期为4分钟。
公元前2300年:中国开始使用日晷。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历,每月29天和30天 相轮。与此同时,玛亚人创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历。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 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为相等的12个部分。
公元前100年:古希腊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响起了机械钟声。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格里历在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 地区生效。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700年:时钟上除时针外又加上了分针。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订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扩展资料
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
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计时器
5.人类计时方法的变迁历史 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6.机械钟(1世纪)第一台机械钟通过使用重物驱动转轮,带动指针计时。
7.钟摆(17世纪末)一个名叫克里斯蒂安?于让的荷兰人,最早发明了走时准确的钟。这些钟由一个钟摆控制。相同长度的钟摆完成每次摆动花去相同的时间。这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1637年发现的。
8.航海钟(1世纪)一个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在1735年发明了第一台“航海天文钟”,即在海上工作的时钟。
9.电子钟(19世纪初)电池被用来给最早的电子钟提供动力。今天,我们通常把这种钟的插头插入我们家中的电源插座。
10.石英钟(1929年)石英是一种矿物,当电流通过它时,它每秒钟振动32768次。今天,大多数的钟表都有一块石英晶体。许多钟表使用数字代替了钟面。
11.原子钟(1949年)原子钟是最精确的。这种时钟在37万年里快慢误差不会超过1秒。原子钟以铯原子的振动为基础,铯原子的振动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12.最早的表(1500年)最早的表体积很大,挂在围在腰间的一根皮带上。
13.电动手表(1957年)电动手表是由小电池提供动力的。它们有一个微小的音叉使手表走时,从而代替了上发条。
14.数字表(20世纪80年代)现在的数字表都有一块电池、一个极小的计算器和一个石英晶体。人们做表,越做越小,甚至把它们当作饰物来佩戴。
6.时钟历史有多少年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动化机械操作的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
公元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结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自宋起,十二时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时系统,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钟,其准确度较德国之桌钟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公元1360年詹希元创制“五轮沙漏”,以齿轮、时刻盘合成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十五分钟。
公元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公元1797年,美国人Eli Terry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国的钟表匠贝恩发明了电钟。
公元1946年,美国的物理学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钟的原理。于两年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钟,原子钟至今也是最先进的钟。它的运转是借助铯、氨原子的天然振动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内都能准确运转,误差十分小。
18到19世纪,钟表制造业逐步实行了工业化生产。
20世纪,开始进入石英化时期。
21世纪,根据原子钟原理而研制的能自动对时的电波钟表技术逐渐成熟。
7.钟表的历史怎样的 有关钟表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那就是:一、从大型钟向小型钟演变。
二、从小型钟向袋表过渡。三、从袋表向腕表发展。
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发明分不开的。 公元1088年,当时我国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
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七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乱,但它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此,我国著名的钟表大师、古钟表收藏家矫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的观点。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报时钟,钟的动力来源于用绳索悬挂重锤,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
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条,使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也为钟的小型化创造了条件。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时性理论,也就是钟摆的理论基础。
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钟匠S.Co。
8.中国古代计时全部是哪些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还有一个就是12生肖
9.古人是怎样计时的 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见图)、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考察古人的时间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观查:一是古人对时间科学划分后制定的计时制;二是古人把时间、计时仪器和国家法制、政权兴衰相联系。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克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纪),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克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此外,我国古代还使用独特的夜间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从古代到现在的钟表的发展史
初现——1270年:
1270年,意大利北部初现第一个机械时钟,以称为动力,每一个小时鸣叫一次
发展——19世纪:
手表的真正发展是在19世纪的工艺革命,加大了制表师的产出,在19世纪后半叶,他们开始在女士的手表上镶嵌表袋,为了方便。后来劳力士表厂在1921年的时候发明出了第一个防水表壳。自此,为手表的发展拉开了新篇章。
大规模佩戴——19世纪-至今:
发展到现在,手表越来越多样化了,不仅能佩戴舒适,具有防水功能,还很别致和个性。
扩展资料:
行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钟表生产国。中国钟表制造业逐渐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式发展结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迅速扩张(占企业总数70%以上)。已形成广东珠三角地区、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天津等六个主要产区。
主要是石英表和电子表的崛起,中国抓住了这个机遇,由此对瑞士高档机械表市场产生威胁,瑞士政府不得不出面组建斯沃琪公司生产电子表对抗新兴的亚洲国家。中国也是高仿瑞士表的生产大国,微信是高仿表主要供应商。
中国钟表行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也不能忽视中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占据世界70%的产量却只占世界30%的产值。钟表行业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钟表产品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中低档产品积压严重,其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适应高消费的有效供给不足,其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的高档名牌产品仍然依靠进口。
因此,当前中国钟表行业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努力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国产钟表精品;搞好产品结构调整,适应市场变化;抓好员工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等。以此提高中国的中国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手表(手表的行业发展)
钟表资料
钟表是一种计时的装置,也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80毫米、厚度超过30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
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扩展资料;
很多人总是认为钟表最早起源于国外,其实是中国钟表技术先传入欧洲,欧洲人后来制作出工艺精良的钟表。提到中国的钟表,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便是日晷、水钟等,但这些古人计时工具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被称作钟表,只能叫做计时器。
在瑞士的世界钟表刊上有这样的记载“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这样说道“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
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裴和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七个半世纪。”1099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种类似现代钟表的水运仪象台,每天仅仅只有一秒钟的误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表
钟表的小知识有哪些
1. 钟表的小知识
钟表的小知识 1. 钟表的知识
[编辑本段]钟表概述 钟和表的统称。
钟和表都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和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
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50毫米、厚度超过12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现代钟表的原动力有机械力和电力两种。机械钟表是一种用重锤或弹簧的释放能量为动力,推动一系列齿轮运转,借擒纵调速器调节轮系转速,以指针指示时刻和计量时间的计时器;电子钟表是一种用电能为动力,液晶显示数字式和石英指针式的计时器。
[编辑本段]钟表历史 原始人凭天空颜色的变化、太阳的光度来判断时间。古埃及发现影子长度会随时间改变,发明日晷在早上计时,他们亦发现水的流动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发明了水钟。
古代中国人亦有以水来计时的工具——铜壶滴漏,他们亦会用烧香计时。将香横放,上面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有报时功能。
1283年在英格兰的修道院出现史上首座以砝码带动的机械钟。 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僧侣开始建立钟塔(或称钟楼),其目的是提醒人祷告的时间。
16世纪中在德国开始有桌上的钟。那些钟只有一支针,钟面分成四部分,使时间准确至最近的15分钟。
1657年,惠更斯发现摆的频率可以计算时间,造出了第一个摆钟。1670年英国人威廉·克莱门特(William Clement)发明锚形擒纵器。
1797年,美国人伊莱·特里(Eli Terry)获得一个钟的专利权。他被视为美国钟表业的始祖。
[编辑本段]钟表发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东汉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北宋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明游丝,并用后退式擒纵机构代替了冕状轮擒纵机构;1673年,惠更斯又将摆轮游丝组成的调速器应用在可携带的钟表上;1675年,英国的克莱门特用叉瓦装置制成最简单的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一直沿用在简便摆锤式挂钟中。
1695年,英国的汤姆平发明工字轮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的格雷厄姆又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弥补了后退式擒纵机构的不足,为发展精密机械钟表打下了基础;1765年,英国的马奇发明自由锚式擒纵机构,即现代叉瓦式擒纵机构的前身;1728~1759年,英国的哈里森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1775~1780年,英国的阿诺德创造出精密表用擒纵机构。 18~19世纪,钟表制造业已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0世纪,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池驱动钟、交流电钟、电机械表、指针式石英电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相继问世,钟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钟表进入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石英化新时期 [编辑本段]有关钟表的演变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那就是: 一、从大型钟向小型钟演变。 二、从小型钟向袋表过渡。
三、从袋表向腕表发展。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和当时的技术发明分不开的。
1088年,宋朝的科学家苏颂和韩工廉等人制造了水运仪象台,它是把浑仪、浑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起来的装置。它以水力作为动力来源,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七米见方,分三层:上层放浑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象,可以模拟天体作同步演示;下层是该仪器的心脏,计时、报时、动力源的形成与输出都在这一层中。
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乱,但它在世界钟表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中国著名的钟表大师、古钟表收藏家矫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开创钟表史”的观点。
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报时钟,钟的动力来源于用绳索悬挂重锤,利用地心引力产生的重力作用。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铁制发条,使钟有了新的动力来源,也为钟的小型化创造了条件。
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时性理论,也就是钟摆的理论基础。 1656 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钟匠S.Coster制造成功了第一个摆钟。
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 18世纪期间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擒纵机构,为袋表的进一步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轮擒纵机构,它和之前发明的垂直放置的机轴擒纵机构不同,所以使得袋表机芯相对变薄。另外, 1757年左右英国人 。
2. 手表的基本常识
手表,又叫腕表。
即佩戴在手腕上的用以计时的工具。在社交场合,佩戴手表,通常意味着时间观念强、作风严谨;而不戴手表的人,或是动辄向他人询问时间的人,则总会令人嗤之以鼻,因为这多表明其时间观念不强。
在正规的社交场合,手表往往被视同首饰,对于平时只有戒指一种首饰可戴的男士来说,更是备受重视。有人甚至强调说:“手表不仅是男人的首饰,而且是男人最重要的首饰。”
在西方国家,手表与钢笔、打火机曾一度被称为成年男子的“三件宝”,是每个男人须臾不可离身之物。与首饰相同的是,在社交场合人们所戴的手表往往体现其地位、身份和财富状况。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所戴的手表、尤其是男士所戴的手表,大都引人瞩目。手表的选择佩戴手表若要正确无误,自然先要了解手表,并且善于选择手表。
选择手表,往往应注重其种类、形状、色彩、图案、功能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1)种类根据标准的不同,手表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在社交场合,人们一般都是依据价格来区分其种类的。按照这个标准,手表可被分为豪华表、高档表、中档表、低档表等四类。
以时价而论,豪华表价格在10000元以上,高?表在2000~10000元之间,中档表在500~2000元之间,低档表在500元以下。选择手表的具体种类时,首先要量力而行,不要作力不从心的事。
另外,还要同时顾及个人的职业、露面的场合、交往的对象和同时所选用的其它服饰等一系列相关因素。(2)形状手表的造型往往与其身价、档次有关。
在正式场合所戴的手表,在造型方面应当庄重、保守,避免怪异、新潮。男士,尤其是位尊者、年长者更要注意。
造型新奇、花哨的手表,仅适用于少女及儿童。一般而言,正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菱形手表,因其造型庄重、保守,适用范围极广,特别适合在正式场合佩戴。
(3)色彩选择在正式场合所戴的手表,其色彩应力戒繁杂凌乱,一般宜选择单色手表、双色手表,不应选择三色或三种颜色以上的手表。不论是单色手表还是双色手表,其色彩都要清晰、高贵、典雅。
金色表、银色表、黑色表,即表盘、表壳、表带均有金色、银色、黑色的手表,是最理想的选择。金色表壳、表带、乳白色表盘的手表,也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任何年代佩戴都不会落伍。
(4)图案除数字、商标、厂名、品牌外,手表上没有必要出现其他没有任何作用的图案。选择使用于正式场合的手表,尤其需要牢记此点。
倘若手表上图案稀奇古怪、多种多样,不仅不利于使用,反而有可能招人笑话。(5)功能记时,是手表最主要的功能。
因此,正式场合所用的手表,不管是指针工、跳字式还是报时式,都应具有这一功能,并且应当精确到时、分,能精确到秒则更好。只精确到时的手表,显然不符合要求。
有些附加的功能,如温度、湿度、风速、方向、血压、步速等等,均可有可无,而且以无为好。总之,手表的功能要少而精,并要有实用价值。
3. 告诉我一些关于钟表的知识
钟表 (watch and clock) 钟和表的统称。
钟和表都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 钟和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
按国际惯例,机心直径超过50毫米、厚度超过12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现代钟表的原动力有机械力和电力两种。机械钟表是一种用重锤或弹簧的释放能量为动力,推动一系列齿轮运转,借擒纵调速器调节轮系转速,以指针指示时刻和计量时间的计时器。
钟表的发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类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计时;漏壶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计时。
东汉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北宋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明游丝,并用后退式擒纵机构代替了冕状轮擒纵机构;1673年,惠更斯又将摆轮游丝组成的调速器应用在可携带的钟表上;1675年,英国的克莱门特用叉瓦装置制成最简单的锚式擒纵机构,这种机构一直沿用在简便摆锤式挂钟中。
1695年,英国的汤姆平发明工字轮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的格雷厄姆又发明了静止式擒纵机构,弥补了后退式擒纵机构的不足,为发展精密机械钟表打下了基础;1765年,英国的马奇发明自由锚式擒纵机构,即现代叉瓦式擒纵机构的前身;1728~1759年,英国的哈里森制造出高精度的标准航海钟;1775~1780年,英国的阿诺德创造出精密表用擒纵机构。 18~19世纪,钟表制造业已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0世纪,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电池驱动钟、交流电钟、电机械表、指针式石英电胆饥册渴夭韭差血倡摩子钟表、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相继问世,钟表的日差已小于0.5秒,钟表进入了微电子技术与精密机械相结合的石英化新时期。 钟表的种类 钟表的应用范围很广,品种甚多,可按振动原理、结构和用途特点分类。
按振动原理可分为利用频率较低的机械振动的钟表,如摆钟、摆轮钟等;利用频率较高的电磁振荡和石英振荡的钟表,如同步电钟、石英钟表等;按结构特点可分为机械式的,如机械闹钟、自动、日历、双历、打簧等机械手表;电机械式的,如电摆钟、电摆轮钟表等;电子式的,如摆轮电子钟表、音叉电子钟表、指针式和数字显示式石英电子钟表 等。 机械钟表有多种结构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动系、传动系、擒纵调速器、指针系和上条拨针系等部分组成。
机械钟表利用发条作为动力的原动系 ,经过一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来推动擒纵调速器工作;再由擒纵调速器反过来控制传动系的转速;传动系在推动擒纵调速器的同时还带动指针机构,传动系的转速受控于擒纵调速器,所以指针能按一定的规律在表盘上指示时刻 ;上条拨针系是上紧发条或拨动指针的机件。 此外,还有一些附加机构,可增加钟表的功能,如自动上条机构、日历(双历)机构、闹时装置、月相指示和测量时段机构等。
原动系是储存和传递工作能量的机构,通常由条盒轮、条盒盖、条轴、发条和发条外钩组成。发条在自由状态时是一个螺旋形或 S形的弹簧,它的内端有一个小孔,套在条轴的钩上。
它的外端通过发条外钩,钩在条盒轮的内壁上。上条时,通过上条拨针系使条轴旋转将发条卷紧在条轴上。
发条的弹性作用使条盒轮转动,从而驱动传动系。 传动系是将原动系的能量传至擒纵调速器的一组传动齿轮,它是由二轮(中心轮)、三轮(过轮)、四轮(秒轮)和擒纵轮齿轴组成,其中 轮片是主动齿轮,齿轴是从动齿轮。
钟表传动系的齿形绝大部分是根据理论摆线的原理,经过修正而制作的修正摆线齿形。 擒纵调速器是由擒纵机构和振动系统两部分组成,它依靠振动系统的周期性震动,使擒纵机构保持精确和规律性的间歇运动,从而取得调速作用。
叉瓦式擒纵机构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擒纵机构。它由擒纵轮、擒纵叉、双圆盘和限位钉等组成。
它的作用是把原动系的能量传递给振动系统,以便维持振动系统作等幅振动,并把振动系统的振动次数传递给指示机构,达到计量时间的目的。 振动系统主要由摆轮、摆轴、游丝、活动外桩环、快慢针等组成。
游丝的内外端分别固定在摆轴和摆夹板上;摆轮受外力偏离其平衡位置开始摆动时,游丝便被扭转而产生位能,称为恢复力矩。擒纵机构完成前述两动作的过程 ,振动系在游丝位能作用下,进行反方向摆动而完成另半个振动周期,这就是机械钟表在运转时擒纵调速器不断和重复循环工作的原理。
上条拨针系的作用。
4.
我们知道,时针、分针转动一周要经过12大格或60小格,每小格6O,每大格30O.因此,时针每小时走30O,每分钟走0.5O;分针每小时走360O,每分钟走6O.在同一时间段内时针转过的角度是分针转过角度的.下面谈一谈与钟表有关的数学问题. 一、求某一时刻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夹角 例1在5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夹角是多少度?在5点整时,时针与分针相隔5个大格,所以,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0O*5=150O. 探究6点40分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6点40分时,时针与分针相隔(2)个大格,所以,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0O*(2)=40O. 二、求时针与分针重合、成平角、成直角的周期 例2 钟表上时针和分针恰好互相垂直、重合、成平角且恰好是整点的时间是几点?时针和分针恰好互相垂直 ,时间恰好是整点的有3点、9点、15点、21点. 时针和分针恰好重合,时间恰好是整点的有0点、12点、24点. 时针和分针恰好成平角,时间恰好是整点的有6点、18点. 探究(1)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多少次? 分析:先探究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的周期.3点整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设分针从3点整开始经过分针与时针再成直角,由题意得: 解得 = ,即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的周期是分钟. 24*60÷ = 44.因此,一天24小时,时针与分针互相垂直44次. 探究(2)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互相重合多少次? 分析:先探究时针与分针互相重合的周期.12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互相重合,设分针从12点整开始经过分钟后与时针再次重合,由题意得: 24*60÷ = 22.因此,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互相重合22次. 探究(3)一天24小时内,时针与分针互成平角多少次? 分析:先探究时针与分针成平角的周期.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互相成平角,设分针6点整开始经过分钟后与时针再次互相成平角,由题意得: 6 = 6* + 30*6 + 30*6.。
5. 手表的基本常识
手表,又叫腕表。
即佩戴在手腕上的用以计时的工具。在社交场合,佩戴手表,通常意味着时间观念强、作风严谨;而不戴手表的人,或是动辄向他人询问时间的人,则总会令人嗤之以鼻,因为这多表明其时间观念不强。
在正规的社交场合,手表往往被视同首饰,对于平时只有戒指一种首饰可戴的男士来说,更是备受重视。有人甚至强调说:“手表不仅是男人的首饰,而且是男人最重要的首饰。”
在西方国家,手表与钢笔、打火机曾一度被称为成年男子的“三件宝”,是每个男人须臾不可离身之物。与首饰相同的是,在社交场合人们所戴的手表往往体现其地位、身份和财富状况。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所戴的手表、尤其是男士所戴的手表,大都引人瞩目。手表的选择佩戴手表若要正确无误,自然先要了解手表,并且善于选择手表。
选择手表,往往应注重其种类、形状、色彩、图案、功能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1)种类根据标准的不同,手表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在社交场合,人们一般都是依据价格来区分其种类的。按照这个标准,手表可被分为豪华表、高档表、中档表、低档表等四类。
以时价而论,豪华表价格在10000元以上,高?表在2000~10000元之间,中档表在500~2000元之间,低档表在500元以下。选择手表的具体种类时,首先要量力而行,不要作力不从心的事。
另外,还要同时顾及个人的职业、露面的场合、交往的对象和同时所选用的其它服饰等一系列相关因素。(2)形状手表的造型往往与其身价、档次有关。
在正式场合所戴的手表,在造型方面应当庄重、保守,避免怪异、新潮。男士,尤其是位尊者、年长者更要注意。
造型新奇、花哨的手表,仅适用于少女及儿童。一般而言,正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菱形手表,因其造型庄重、保守,适用范围极广,特别适合在正式场合佩戴。
(3)色彩选择在正式场合所戴的手表,其色彩应力戒繁杂凌乱,一般宜选择单色手表、双色手表,不应选择三色或三种颜色以上的手表。不论是单色手表还是双色手表,其色彩都要清晰、高贵、典雅。
金色表、银色表、黑色表,即表盘、表壳、表带均有金色、银色、黑色的手表,是最理想的选择。金色表壳、表带、乳白色表盘的手表,也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任何年代佩戴都不会落伍。
(4)图案除数字、商标、厂名、品牌外,手表上没有必要出现其他没有任何作用的图案。选择使用于正式场合的手表,尤其需要牢记此点。
倘若手表上图案稀奇古怪、多种多样,不仅不利于使用,反而有可能招人笑话。(5)功能记时,是手表最主要的功能。
因此,正式场合所用的手表,不管是指针工、跳字式还是报时式,都应具有这一功能,并且应当精确到时、分,能精确到秒则更好。只精确到时的手表,显然不符合要求。
有些附加的功能,如温度、湿度、风速、方向、血压、步速等等,均可有可无,而且以无为好。总之,手表的功能要少而精,并要有实用价值。
6. 手表的知识
手表是一种精密的计时仪器,价格较高,使用时间也长。
手表质量的好坏,是使用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因此,人们在选购手表时总是精益求精,好中求好地挑选。
但怎样才能挑选一只质量满意的手表呢?通常,人们仅以听表机走时声音的大小、高低来判断手表的质量好坏,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手表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看它实际走时的精度。
表机走时发出的声音均衡、清晰和无杂音,只能说明表机没有故障,并不能说明手表质量的好坏和作为挑选手表的惟一方法。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 检查手表外观零件 手表外观可从外壳、表镜、表盘和时分秒针等方面检查。
表壳应没有砂眼和明显划痕,棱角对称;后盖与上壳的旋合处应严密;两只表环各与表壳的距离相等,安装耳璜的孔应该在表壳脚尾部的位置居中不偏,孔的深度适当,使表环不易脱落;表镜应没有疵点和划痕,透明光亮;三针安装正确,针与针、表镜与表盘之间应有正确的安全间隙;表盘和指针镀层光洁度好,没有斑痕,表盘刻度线条或夜光点完整;把头与表壳之间约有0.1-0.3mm的间隙。 检查手表的灵敏度 手表的灵敏度是指它的摆轮自动起摆的灵活性。
检查方法是: 1)将没有上过发条已经停止走动的手表轻轻地摇动一下,借助摇动的力量来观察秒针走动的情况:如果秒针在很短时间内就停止走动,则说明这只手表上足发条后能全部走完(即发条无力矩),灵敏度高;如果秒针长时间继续走动,则说明这只手表上足发条后不能全部走完(即发条还储存力矩),灵敏度不高或表机有故障。 2)将没有上过发条停止走动的手表,慢慢地转动把头,观察秒针起动情况:上条把的转动越少,秒针起动越早的说明该表的灵敏度越高;反之则灵敏度低或表机有其他故障。
但要注意快摆手表由于游丝的刚度较大,要比传统频率(18000次/小时)的表机要多上一点发条才能起摆。灵敏度高的手表,上足一次发条后延续走动的时间较长。
检查手表指针的间距和位置 表针与表镜、表盘之间以及三针之间都应该保持一定的间距,否则相互产生碰擦而影响表机的正常运转。检查时可通过拨针观察。
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和相互配合是否正常的检查方法是:将分针和时针拨到3点、9点,观察两针是否成直角;拨到6点,两针是否成直线;拨到12点,两针是否重合。 检查手表上条机构 正常的手表上条应是轻松的。
转动把头上条时,先觉得较松,渐渐地越上越紧,当不能继续向前转动把头时,说明发条已完全上满和上条机构工作正常。如果转动柄头上条时,发生“喳喳?的异常响声,或者产生顶齿打滑等现象,则说明上条机构有故障。
检查手表拨针机构 手表在拨针时应灵活、可靠和指针转动均匀。检查时应着重检查分轮与中心轮轴磨擦配合的松紧度。
在拨针时,如果没有偏松或偏紧的感觉,说明分轮磨擦力正常和加油适量,反之,拨针机件有故障。 上述选购新手表的方法,对于旧手表或修复表质量的检查也可参照,但要根据手表的使用年限酌情降低标准。
进口手表的选购方法: 各大商场销售的手表主要是瑞士、日本品牌,仿造假冒瑞士、日本产手表多集中在以下几个品牌:日本品牌:东方、西铁城、精工、卡西欧等;瑞士品牌:劳力士、帝舵、伯爵、欧米茄、梅花、依波路、浪琴、英纳格、名士、西马、奥尔马、罗马、瓦时针、雷达、天梭等。 外观和机芯的识别 从外观上看,正牌手表的表盘、后盖所标商标和品牌字迹清晰完整;表盘上所标钻数与机芯内实际钻数相符;后盖所标明的材料与表壳所用材料相符;表玻璃光洁清晰;表壳组件外棱角无锋利感;镀层无气泡,不脱落。
假冒正牌手表的表盘、后盖所标商标和品牌字迹模糊;表盘所标钻数与机芯内实际钻数不符;表壳组件外棱角粗糙,有镀层起泡、脱落或配件断裂等现象。 从机芯上看,正牌手表机芯内的夹板或摆铊上标有相应的商标标牌字样;机芯在表壳组件中稳固;机芯内清洁。
假冒手表机芯的夹板或摆铊上无商标标牌字样,或商标标牌字迹粗糙、模糊、歪斜,或简单地用小铜片粘贴;机芯内不清洁,有些机芯内有铜屑、头发丝、指纹等。 销售价格的识别 进口手表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
如日本品牌的手表,价位均在2500-3000元;瑞士品牌的手表,价位均在1000元以上,有的名牌手表高达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像劳力士、帝舵、欧米茄、伯爵等。一般来说,对低于上述价位的进口手表,若无特殊原因,可疑为假冒的进口手表或来路不正的手表。
检验标识的识别 消费者在购买进口手表时,应查看销售商的商检证单,以及激光仿伪标志上的编号是否在证单所列编号内。其他识别真伪的方法还很多,如使用检测仪器测试含金量、走时精确度、防水性能、表玻璃硬度、真假钻石等。
通过实测数据来验证与进口手表所标示的数据和说明是否相符,予以判定真伪。另外,一些名牌手表,因机芯结构和固有的特别暗记,还有特殊识别方法,但需专业设备和仪器检验。
最后祝你选到一款称心如意的手表。
谁能说下表的历史表的历史?
一、欧洲机械钟表简史
钟表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明权也不应归于某一个人,而是经过人类长期积累、不断改进的结果。
“人类最早迈出机械计时步子的,也就是在欧洲最初使用新式时钟的,小是农民或牧民,也不是商人和手工艺人,而是渴望迅速而又准时崇敬上帝的宗教人士。僧侣们需要知晓规定的祈祷时间(《发现者》,<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最早的机械时钟就是为了提醒人们进行祈祷而制作的,主要是在教堂中使用。由于祷告只在白天举行,因此,最早的教堂钟只在白天敲响。但很快,它就被能够将昼夜分成等份并以同样间隔定时敲响的钟所代替。
现在所知,有记载的最早的小时机械钟表是l335年在意大利米兰教堂内建造的,“钟内有个很大的槌……按照一天昼夜24个小时敲钟24次”。14~15世纪,欧洲各地许多教堂的钟楼和市政厅都安装了大型钟,它们已经成为服务全社区的公共设施,在市民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公共活动场所的标忐。在当时,一个城市没有一座像样的大钟是不可想象的。
1491年,法国里昂的公民曾向市议会请愿,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公用大钟。“他们感到迫切需要一座全镇公民都能听到鸣声的大钟。如果制造了这样一座大钟,更多商人会群集于市,市民会得到莫大的欣慰、愉快和欢乐,生活会过得更有规律,市容也将增光不少”(《发现者》,<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可以想象,当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市镇的上空,万民驻足倾听,是何等浪漫永恒的景致啊!
早期的钟表相当粗陋,没有表盘,没有时针,以重锤为动力,只能靠鸣响报时。为了寻求更高的准确性,各国的钟表技师对钟表的主要部分不断进行改进。在动力源方面,1510年左右,德国钟表匠彼得.希勒(Peter Hele)将重锤改为盘簧,即发条。发条的发明,为钟表向小型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在擒纵装置方面158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根据这一发现,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在1657年将摆用作钟表的调节器,发明了摆钟,钟表的走时精度大大提高。20年后,他又试制了游丝调控的发条钟表。从此,钟表越做越小,携带起来越来越方便。
正因为有了惠更斯的这两项发明,17世纪的中叶变成了钟表制造业的分水岭。几项新的工艺使钟表的准确性大为提高,钟表的小型化也为它的普及创造了条件。17世纪后期,时钟在欧洲的知识界和富人中间已不再是罕见之物,开始时只用来作为公众工具的钟表,逐渐成为私人的计时器。
二、手表发展的重要阶段
1.1480~1 750年
早期被视为珠宝的手表,逐渐演变为准确的计时工具,欧洲老式的水钟自13世纪末起,便由机械钟所取代,配有动力摆锤、齿轮系与擒纵机构。
发条盒技术问世后,手表于1480年前后出现在意人利,l500年起陆续见于法国与德国,由专制大型钟的打锁铁匠,以缩小座钟比例的方式制作而成。最早的手表每日误差约为30分钟,其装饰的用途超过实用功能,专属于富裕显贵的阶级。他们小仅以之彰显权力、附庸风雅,更展示自己的开明与先进。
2.1 900~1920年
在创作时,将手表的设计推向新的造型、色彩与材质。1920年代手表的造型多半单纯简约,有时搭配宝石与珐琅彩绘,绽放出缤纷的光芒。
3.1920~1 94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手表的发展趋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珍贵优美的珠宝型手表,另一种则是运动专用或技术性的功能手表。同时,掀起了手表形状的革命,并成为搭配服装的新饰品。
1929年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削减了一般人的购买能力,各大品牌开始推出不锈钢材质的手表,绝大部分的复杂装饰也因为成本过高,从而以切割面与抛光面取而代之。
4.1940~1950年
20 世纪30年代以后,手表在产量以及需求方面才大大超过了怀表。其中战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许多人还在使用着传统的怀表,如果想知道确切的时间就必须从口袋中拿出,这样在战争中既耽误时间又不方便,当然不能适应作战军人的需要,所以有的钟表厂家就把怀表生产成能够系在手腕上的款式,这也就形成了早期的军用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双方——“协约国”与“同盟国”都为自己的军队定购了大量的手表,由于军种更加细分化,尤其是空军的任务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对计时的精确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飞行员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外形风格与功能特点。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黑色的表面和白色的刻度。这样的设计是有实用价值的,两种强烈的对比色使时间的识别更加方便与清晰,而且白色的刻度上涂有特别的发光材料,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下照样能看到准确的时间。
钟表界在1940年代接受订制的手表中,军用表和特殊功能表占极重要的比例。这类表款多配有超大型防眩目处理表壳、黑色、表盘、荧光数字时标与荧光指针,辨时格外清晰醒目,万国与沛纳海(PANERAI)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厂。
5.1950~1 980年
钟表界干1950年代开始追寻技术上的表现,推出体积小巧的超薄表。伯爵表、积家与江诗丹顿均是杰出代表,其他表厂则继续开发珍贵的珠宝表。另一方面,设计师不断探索运动表的领域,寻求新的创作灵感。
6.1980年至今
传统钟表与复杂工艺再现。欧美各国于1979年万宝龙“Pratile Lady Royal”系列手逐渐脱离1973年石油危机的威胁,手表与珠宝也成为每个人经常配戴的随身配件,成为个人风格的象征。1983年前后,部分表厂重拾传统的机械钟表丁艺,无论是珠宝表或技术表,均 采用经典式的造型。许多复杂功能表更将造型作为表盘设计的重点,如朗格的陀飞轮表,将钟表大师严谨的态度完全展现在表盘上
后缀:从钟楼到怀表,数千年来钟表是如何变小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